王群英 黄楚欣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乳源瑶族的“过山瑶”,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唱歌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不管在山岭、密林、深谷,割草耘田或是看牛、绣花、节目聚会、宗教仪式等,到处都能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他们用歌声歌颂劳动、赞美爱情,亦用歌声鞭挞、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和灵魂。瑶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瑶族民歌音细而长,悠长动听,余音绕梁,强调拖音、吐气,曲音清新,使听者倍感亲切。唱到悲伤之处,催人泪下;欢乐的气氛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唱到爱情忠贞和磨难,令人唏嘘不已;唱到大话歌、大怪歌时,令人捧腹大笑。瑶族民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乳源瑶族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有两位,赵新容是其中一位,她为瑶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做了突出的贡献。2020年1月8日,课题组一行3人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2天的瑶歌采风活动。早上9时,我们到了瑶歌传承人赵新容家里。赵奶奶今年72岁。2012年,她被韶关市确定为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承人;2016年,她被确定为广东瑶族民歌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她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她确定为国家级瑶族民歌传承人。
赵奶奶说,她她从小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小时候,她听外公唱《十二月花》,赵奶奶就爱上了瑶歌。当时,她学唱瑶族民歌并想把它传承下来是因为打心底里对瑶歌的喜爱。赵奶奶的外公是乳源瑶族的第一个师爷(就像在祭坛上做法的法师)。赵奶奶从六岁就开始跟着外公学唱瑶歌,所以她的师傅就是自己的外公。平时如果有外村人进村,赵奶奶跟她的小伙伴就会在村口跟他们对歌。在劳动的时候(放牛、耕作、做家务)他们都会唱歌来缓解自己的疲劳,最有趣的就是在山上劳作的时候对山歌。他们唱歌如同讲故事,看到什么就把什么唱出来,没有固定的歌词,不像我们现代歌那样每句旋律都有相应的歌词,而瑶歌正好相反。山上对歌也是一种歌唱比赛,赵奶奶说,斗歌的时候斗不赢就不能唱了,所以她们都会尽力把歌唱出来。外公在世的时候,赵奶奶一边上学一边学习瑶歌。赵奶奶读过三年的小学,识一些字。外公去世后,因为没有人照料她的生活,生存都成了问题,她只能去公社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在公社劳动这三年,赵奶奶并没有放弃唱瑶歌。劳动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她都会哼唱瑶歌,她的才艺逐渐被公社的人认可。公社有什么活动都会叫她上舞台唱瑶歌,并且天天都会有人找她斗歌,切磋歌艺。由于赵奶奶的歌声十分好听,所以被邀请去广州表演过三次,韶关电视台也对她进行过采访。
赵奶奶说,《盘王歌》是她们最经常演唱的。《盘王歌》唱两天一夜,主要是祈求上天和盘王保佑。《刘三姐》是被唱瑶歌的老前辈要求一定要传承下去的歌曲。其次,赵奶奶也会唱《祝英台与梁山伯》,这首歌曲是通过改编的,将瑶族自己的内容加进去,虽然唱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唱法是不一样的,加上了瑶族的特色——转音。凡是逢年过节、起新房子、村里的红白喜事,赵奶奶都会接到邀请,请她去唱瑶歌。她往往都会欣然接受邀请,经常是从早唱到晚。当时赵奶奶说了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我喜欢瑶族民歌,我要一直唱下去,把我们的瑶歌传承下去。如果我们这代人都不唱下去,下一代就更加不会唱瑶歌了,那瑶歌就可能会失传。”作为传承人,赵奶奶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传承这份工作做好。在和赵奶奶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她强烈的民族情结。
除了赵奶奶之外,我们还采访了新的传承人——邓乡音。她今年56岁,是一名退休人员,她是听着父辈唱的瑶歌长大的。因为小时候专注于学业,没有跟着长辈学下去。现在退休了,时间充裕了,她喜爱瑶歌的热情更加强烈。因此,就在文化馆跟着赵奶奶学唱瑶族民歌,只要有空,她都会去文化馆学唱,在家做家务的时候也会一边听一边哼唱。对她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无法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不会自己“讲歌”(编歌),只能赵奶奶唱一句她跟唱一句。
除了采访赵奶奶和邓奶奶之外,我们的采风小队还走了一趟乳源文化馆和世界过山瑶博物馆。采访了文化馆的人,据我们了解到,现在大家听到的瑶族民歌大部分是经过改编的,因为原生态的太难学了,只有把它简单化才能得以传承下去。
乳源瑶族民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渐渐受到多方关注,赵奶奶说,以前镇上也没太多人喜爱瑶歌的。当时,她们在街上、小巷唱瑶歌是会被路人嘲笑的,因为很多人不懂瑶语,语言不通,不懂歌曲唱了什么,所以会被不理解的人笑话。为了把瑶歌发扬传承下去,赵奶奶常常去当地的文化馆教唱瑶族民歌。赵奶奶在文化馆里的演唱和教学都是无偿的,她说她喜欢唱瑶歌,希望能够被更多人认识、了解。传唱瑶歌,只要有需要她教唱的人,她都会去的。在文化馆,她宣传收学徒,即使很累她都坚持传唱。没做传承人之前赵奶奶的生活有点困难,住的地方也比较简陋,顾着劳动,没有时间把瑶歌唱下去。自从被国家认定为传承人之后,她就一心一意把重心放在瑶族民歌的传承上。国家级传承人每年都会有补贴拨下来,大概一年有三四万块钱。赵奶奶说:“县政府在对待传承人这一方面是挺好的,每年会给一定的补贴,虽然补贴不多,但也是政府的一番心意,这些补贴不但能让我把心思放在瑶歌传承上,还改善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赵奶奶等其他传承人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瑶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政府在瑶族民歌的传承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016年,赵新荣被评选为传承人之后,她有了更多外出演出的机会,也有更多的人知道瑶族民歌这项非物质遗产项目。每年的盘王节,大量外来游客被吸引过来看节目、听瑶歌。当地的电视也常对赵奶奶进行采访,记录她唱瑶族民歌的场景,现代大众传媒对瑶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乳源文化部门及镇、村委常常探望老一辈传承人,用行动来坚定他们把瑶歌传承下去的决心。比如当地政府多举办瑶歌演唱会、瑶歌讲座、瑶歌进校园等有关发展瑶歌的活动,让群众对瑶歌理解更加深刻,让人们感受到瑶歌的魅力,同时也进行了瑶歌的传承工作。当一个人喜欢上了一样东西,他就会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对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承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另外,政府工作人员也需要整理瑶歌的相关资料,编写、出版、开展交流活动等。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采访赵奶奶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瑶歌难以传承下去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瑶族歌曲重视度逐渐降低,导致瑶族民歌在不知不觉中失传;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务工大潮下,新一代传承人为了高收入,外出工作,无法顾及瑶歌的发展和传承;乳源地处偏僻小镇,四面环山,基础设施不尽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瑶歌的发展;歌曲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赵奶奶的儿女说,他们也想把瑶族民歌唱下去。可是,除了后天的努力,先天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瑶歌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就是语言,瑶歌唱的语言和他们平时说的瑶语是不一样的,并且需要看懂歌谱。瑶族民歌的节奏和歌词都是自由的,每个人凭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唱,所以,每个人唱出来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是无法模仿的。赵奶奶告诉我们,以前的瑶歌是没有歌词的,他们看到什么就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套在旋律里唱出来,现在我们所看的歌词是现在的人们套进去的。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来看,可以分为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赵奶奶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会唱瑶歌但是不甚精通,就算赵奶奶执意教他们,他们若不是真的打心底里喜欢瑶歌,那没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是学不长久的。
社会传承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就像赵新荣现在在文化馆教学一样,自己亲身示范给学员看,让他们更直接、更容易地去学;二是培养青少年对乳源瑶族民歌的兴趣,让瑶族民歌进课堂,学校开设瑶歌相关课程。赵奶奶的儿子在乳源少数民族学校当老师,他告诉我们,他们学校也开设了学习瑶歌的课程,但只是略学一些,有时候还会被主科的老师挤占课时,对瑶族民歌的发展和传承作用不甚明显。所以,希望学校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保证瑶歌传唱课程质量。
综上所述,乳源瑶族民歌的传承正面临巨大的困难。瑶族民歌的传承工作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讲责无旁贷,在发展传承人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现有的传承人,希冀瑶族民歌能有更好的生态土壤,将瑶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持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