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课外名著高效阅读策略

2020-12-05 03:24张丙东唐启光安徽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
教书育人 2020年34期
关键词:名著课外阅读智慧

张丙东 唐启光 (安徽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

一、借助智慧校园,唤醒名著阅读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即使将孩子捆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对于名著阅读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唤醒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否则即便学生阅读了,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教师要借助智慧校园中便捷的信息技术、超越时空的互动链接等技术手段,积极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适切的帮助,唤醒每一名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以推荐新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首次接触名著时,大多数都会采用这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武断而生硬;一种则是毫无新意地表明这本书很精彩、很有价值,但精彩在哪里、有什么价值,却又说不清、道不明。长此以往,学生对这样的推荐就提不起兴趣了。基于智慧校园,教师就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设置如下推荐新书的环节:首先,利用技术手段,出示书本的封面、扉页,与学生分享文章的故事梗概和序言等多维资料;其次,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书本中没有呈现的信息,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他方面的评价等;再次,利用网络平台选一选,即从自身所了解的内容来看,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前阅读。

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新书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完成了“初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完全是依靠智慧校园的技术和平台,构建了“名著推荐”的结构模式:呈现阅读对象、推荐阅读关注、看读物信息、搜多维资料、选阅读欣赏,最后形成多维的阅读互动,形成自己的初读分享。

二、借助智慧校园,丰富阅读分享路径

做任何事情,我们既需要埋头拉车,同时也需要抬头看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学生的阅读,还需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分享和交流。传统教学理念下,名著阅读的分享一般都是教师组织的阅读小结会,或是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但这种形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帮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形成最快捷的交流,而智慧校园中的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校园内部之间的信息交互,同时也实现了校园与家庭、校园和社会之间的链接。借助这一优势,教师就可以在最适切的时机,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设置多维化的分享路径,推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阅读分享。

如在2020 春季学期的疫情时期,我们班组织阅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但由于疫情,每个学生都隔离在家中,师生相隔,如何才能搭建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呢?此时,我们就利用智慧校园平台支撑下的腾讯会议,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外阅读“云分享交流会”。首先,利用班级QQ 或微信群,引导学生阅读推荐《青铜葵花》,布置相关任务和主题,让学生在阅读时能有一个明确的关注方向;其次,教师设定好云交流的主题、目标和具体的时间地点,要求结合书本内容思考:葵花已经与青铜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到底要不要将葵花接到城里去生活和学习呢?这样的主题具有两维性,需要学生深入名著,结合多维的信息细节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认知。要想高质量完成这样的辩题,需要学生在预先就有所准备。教师可以将这样的主题先公布出来,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搜集、边思考,为后续的交流奠定基础;再次,在学生参与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角色定位,既充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过度地干扰,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现有认知进行积极而有技巧地调控。所以,在后来组织的现场辩论中,可谓是精彩频现,很多学生借助信息平台,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也是遵循了名著阅读分享的基本原则:即教师呈现交流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但本案例中师生交流分享的时空发生了变化,平台发生了转移。学生有了技术支撑,阅读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平台,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信息的检索、阅读和补充,甚至可以对教师设置的话题进行补充和转移。这一切在传统阅读模式下,看似不可能,却在网络平台上得以真正地实现,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智慧校园,推进探究阅读模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一般都会呈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任由学生放任性地阅读,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而没能对学生的阅读质态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指导。另一种情况就是过度地干涉,使得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主权利,学生虽然已经读了书,但真正的收获并不大。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智慧校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性学习策略的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灵动。对于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而言,教师要能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对人物、对情节、对作品主题的关注上。

以关注名著的情节为例,信息技术为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支撑,达成了情境再现,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如教师可以将名著阅读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借助影视作品中鲜活直观的场景、人物言行以及编剧导演有创意地改编,在辨别和赏析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如阅读名著《大林和小林》,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相关影视作品,将书本中所描述的场景、事件和冲突鲜明地展示出来,凸显文本的主题。如唧唧参加运动会的场景、唧唧吃饭的场景以及在学校学习的过程,都可以在信息技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存储、加工和分析,深化人物对文本的认知和主题的理解。

纵观这样的方式,教师在整合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硬件技术还原了名著中的重要场景,凸显了名著中的典型事件,揭示了名著中的矛盾冲突,达成了学生就作品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再是毫不问津的“甩手掌柜”,也不再是越俎代庖的包办者。作为学生名著阅读过程中的推介者、点拨者和引领者,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借助技术的实践支撑,更好地凸显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性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与名著进行了深入有效地对话。

四、借助智慧校园,开展阅读展示活动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富有实践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在创造和展示阅读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历练创新意识、思维素养和审美情趣。只有将智慧校园的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展示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式更加趋向丰富和有效。

如阅读《秘密花园》时,读出花园中的门一直都是锁着的,而玛丽却悄悄地让花园逐渐复苏了。教师就可以设置辩论主题:秘密花园中的大门是应该闭着呢还是应该开着呢?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印证或者争鸣,并结合名著的细节化信息加以说明。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借助网络提供一些资料和影视资源,来佐证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样的认知辩论和争鸣,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内在的交流丰富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了学生阅读的效率,从而将自己带入文本的内蕴中,剖析名著内在的深层价值所在。

当然,信息技术的手段是丰富的,而交流和展示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如好书自主推荐、紧扣名著的主题演讲、读后感、手抄小报等,学生在信息技术搭建起来的阅读活动中传递信息、表达自己,在彼此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深化阅读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智慧校园提供了扎实、多维的信息技术支撑,这对于积极推荐学生的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名著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找准彼此之间的链接点和交互点,在技术的运作和支撑下,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和阅读素养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名著课外阅读智慧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能力
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语文课外阅读方法的探究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