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合一 聚以立德
——以《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线教学为例

2020-12-05 02:45佘晓芹江苏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教书育人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宋濂东阳传统美德

佘晓芹 (江苏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左传》中对人生三大最高境界的描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于首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想要达到树人的目标,须先立德。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帮助学生立德、有德尤为重要。

尽管美德教育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结合语文在线课堂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依然可以在教学中做到较好地渗透。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在线合作学习为例,从听、说、读、写的角度具体谈谈文道合一,聚以立德的行动策略。

一、听,蕴了品德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里的听,也就是倾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侧耳而听”,意为“用心细听”。在线学习由于时空的阻隔,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倾听,一方面是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必备品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中,由“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个关键句子切入之后,笔者邀请几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且要求倾听的同学对朗读者的字音、停顿进行评价,如有错误,进行纠正。听完之后归纳出作者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克服困难的方法。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有“文”,又要有“言”,讲究积累运用。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倾听、练习倾听。倾听是素养,表达是能力。倾听有助于更深入地思考和更准确地表达。学生在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表达,但更需要倾听。小组代表在班级群里通过视频汇报展示的时候,展示的同学俨然成了小老师,不仅仅是汇报,而是带着问题展示,引领听的同学一起参与进来,这样互动式的展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提高倾听的效率,再通过互动式的展示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倾听不仅要入耳,更要入心。在线教学中,教师对倾听的引导须让学生在倾听中辨、思、悟,从而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说,厚了品德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活动要“引知、激情、促行”。在线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说”的具体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以丰富说的形式,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即便是在线课堂,同样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感官,产生新鲜的感受,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当品读“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色愈恭,礼愈至”这几个句子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辩论宋濂的行为举止,是出于他对师长的尊重,还是出于对老师的畏惧?学生先在小组群中视频通话,充分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大群中发表小组的看法,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点拨和引导,最后得出是礼、恭、和的美德的体现。这样的“说”,学生便不会浮想联翩,不必去对照现代社会新型师生关系,对古代的师者质疑问难,心生反感,而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正确认知宋濂的心理,让学生明白勤奋好学是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礼、恭、和是晚辈对待长辈,学生对待老师的正确态度,也是良好个人素质的体现。借着这样的课堂氛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就并不会显得突兀。

学生的说,一方面能让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各方面加深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加上教师和同伴的正确引导,可以得出积极向上的美德体会。

三、读,润了品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修养德行,学会做人。教者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产生审美共鸣,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送东阳马生序》的线上教学过程中,重点围绕“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时,笔者会结合学生找到的句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内容、学习字词,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些体现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刻苦、一心向学的感人细节,然后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带上恰当的感情、运用合适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品味,从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课堂进入尾声时,笔者通过设问“作者其实就是想劝勉东阳马生好好学习,那么是不是可以改得简洁一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作者用亲身经历,用具体的事例来劝勉,借事喻理,避免了空洞说教的形式更加真切动人,更具说服力。然后笔者提议学生齐读最后一节,在对比品析后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无论是琅琅书声还是静静品读都是语文课中最不能缺少的部分。诵读经典作品,感受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中华气质和民族气韵的现代中国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写,浸了品德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为心声,透过文字,教师能体察出学生的身心变化。教者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两句话乃至一小段话,然后拍照上传,相互阅读点评,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升华体验,又能够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线上教学过程中,也有这样的场景。在学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一句时,笔者顺势追问,大家想一想,宋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抄写书?引导学生抓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来分析身处的环境和人物的动作、外貌。想象小宋濂此时的神态等,仿佛看到了小宋濂在极其寒冷的冬日,拼命抄写,为的是在承诺好的时间内去还书,为的是还能继续借书读的画面。这又是一个多么勤奋好学又明礼守信的小宋濂啊!良好的道德修养在阅读、分析、理解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熏陶。在此环节的最后,教者布置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扩写这段文字,要求突出宋濂求学的艰难。

随堂的片段写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在传统美德方面的思想境界。任何教育都不应是外加的、教化的,而应是自然的、浸润式的。教者应找到合适的时机、抓住合适的机会,结合课文的内容、自己的预设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机生成,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从而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议,立了品德

议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小组同伴的引导下,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对文本知识、学习方法、思维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坦诚交换和发表不同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互相答疑,是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作者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强调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对全面梳理文章内容,加深对主旨的理解起很大的作用。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文中哪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作者在写到请教问题的时候,将老师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对比,意在评判老师的教育态度,突出宋濂的忍辱负重。显然,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看法来议一议,首先在小组QQ 群里讨论讨论,人人发表看法,人人进行点评,然后派代表在班级大群里发表本小组最具代表性的意见。经过大家开诚布公的议论,学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观点,这里的对比更多地用老师的态度反衬作者的虚心和用功。

讨论的问题源自学生的发现,才更加有意义。有学生提出,文章的中心是劝学,但作者为什么主要写自己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经历?讨论后,大家达成共识:写亲身经历,是为了通过现身说法来劝勉对方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没有品德就没有有效的议论,议论应基于良好的品德。试想,小组成员在议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去倾听同伴的发言,不关心同伴发表的意见,只关心自己的发言机会。或者,把自己当作学习的权威,瞧不起组内的其他同学。在这类情景下,议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课堂是立德树人主阵地,教师在组织小组成员“议”的过程中,善于从文本出发,注重伙伴情结和助人品质的培育,去引导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处于最温暖、最有效的学习状态。

课堂、课外,阅读、写作,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积极开展听、说、读、写、议各个方面的训练,像暖阳化雪般把传统美德的精华渗入学生的肌体,浸润学生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情感,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合作学习探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宋濂东阳传统美德
古韵东阳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忠诚
一兜橘子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