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科学信息化不断演进,新兴媒体行业和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1],人们获取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的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期刊建设和出版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科技期刊的用户一般是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传播者,他们越来越关注期刊编辑的自动化建设、期刊模块的多功能化建设、期刊信息的智能匹配化建设等方面,可见用户的需求将在一定程度倒逼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的转型。
2018 年11 月4 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由此可见,当前从国家政策层面,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工作已经受到足够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中各类学术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扫描分析,以呈现我国对于专门“科技期刊”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新媒体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愿景。
本文以CNKI 论文数据为基础,通过以“科技期刊”为检索词,以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为检索对象发现,最早的10 篇关于“科技期刊”的相关文献是在1957-1975 年间发表的,其中有5 篇均是关于“图书馆期刊”主题的,并且有6 篇是发表在《图书馆学通讯》学术期刊杂志上。由此可知,在中国学术界最早研究科技期刊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并且最初对于科技期刊的理解一般局限于对于图书馆书籍的认识和梳理层面。
根据CNKI 检索数据显示,收录的以“科技期刊”为篇名、关键词或摘要的中文文献方面,从1986年开始超过每年100 篇的收录量,此前每年的收录量不超过100 篇;此后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至2000 年当年收录论文超过1 000 篇(1 088 篇),至2009 年当年收录论文超过2 000 篇(2 186 篇),至2017 年当年论文发表量达到最高峰,为5 166 篇(见图1)。可见,国内对于“科技期刊”的专门研究热度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在“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学科分类方面,相关论文分布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包括:出版(20 968 篇,排名第一位)、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4 652 篇,排名第二位)、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2 604 篇,排名第三位)、科学研究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临床医学、农业基础科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和轻工业手工业等学科(见图2)。由此可见,排名前两位的学科与学术出版和图书情报两个学科密切相关,它们两者的论文量也占到总量的72.67%,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而且,检索发现“科技期刊”相关的所有研究文献中,最有影响的前十篇文献中(见图3),涉及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期刊评价、引文分析、指标体系等几个热点主题词,且被引用和下载次数均较多。
从论文发表单位和机构的情况来分析,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中华医学会(319 篇,排在第一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06 篇,排在第二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96 篇,排在第三位)、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乡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见图4)。
图1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量变化趋势
图2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学科分类
图3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最具关注度的文献情况
图4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单位和机构情况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国家相关政策正在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和专业化进程[2]。在系统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研究总体概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咨询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期刊管理、经营和编辑工作者,判断并总结出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
1)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尚未形成集团化经营模式。科技资源的定向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科技成果和出版机构商业价值的增加。随着国际上各类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仍以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为主,导致当前尚未形成集团化效应,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
2)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传播形式的多功能模块化程度有待提升。与国际高影响力、高品牌价值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相比,我国当前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传播形式的多功能模块化程度仍然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图像、音频、视频等模块有待重新增加布局。
3)英文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年载文量普遍较少。按照当前国内一些英文期刊和核心期刊的经营模式来看,还是以增加影响力或者提高影响因子为主要办刊目标,但是由于多重因素,导致这些期刊的年载文量仍旧普遍较少,未能达到国际相同影响力期刊的载文量水平。
4)高水平论文稿源依然缺乏。由于国内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还在进行中,之前重视的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的评价制度,导致了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大量涌向国外高影响因子学术刊物。这类现象预计将随着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而有所改善,但目前国内期刊的高水平稿源依然非常缺乏。
5)英文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不够。目前,国内办刊的英文期刊国际化程度依然不高,主要体现在国际高水平稿源缺少、获得国际某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群体的支持较少等。预计今后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大型学术会议的机会和定向约稿的方式,加以改善。
在当前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平台和载体的作用越加凸显。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信息化、品牌化、专业化,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体现;同时,也是国家争取全球科技话语权和中国科学家发声的重要平台[3]。可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3]。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以助力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
1)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媒体数字出版平台;2)建立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原创学术成果的快速评审机制和优先发表通道;3)组建多学科领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4)整合期刊要素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办好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刊物;5)构建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中文期刊集群;6)结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并践行“将论文写作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