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主题科普展览策划研发探析

2020-12-05 03:09
科技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抗疫科普公众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使突发公共事件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普场馆作为公众了解最新科普资讯,参与科普活动,开展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普工作中理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基于突发公共事件背景,针对新冠疫情主题展览策划研发进行了案例分析,就如何更好地策划符合公众需求的展览提炼了相关要点。

1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2006 年1 月,我国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定义,即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1]。

2 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应急能力;2017 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其中重点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能力建设问题[2-3];2018 年3 月设立了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应急管理部;2020 年初,中国应急管理部颁布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开展应急科普的相关文件,各项紧急措施随即相应出台。总体上看,我国应急管理初步形成了中央层面,党和政府统筹指导,地方政府为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对实施主体,各社会阶层和群体单元广泛参与的运行体系[4]。

应急科普是我国一个特有的词汇,国外尚无完全对应的概念。综合各界的观点,笔者认为应急科普就是针对突发事件,由政府、媒介和科学家群体及时面向公众开展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科学普及和传播活动。应急科普的目标是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心理素质和应急素养,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政府的应急管理需求[2,4-5]。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各级政府部门、媒体、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了应急科普工作,形成了一股举国上下的“科普抗疫”热潮。如,以国务院、国家卫计委为代表的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官方平台、新闻发布会等向公众及时传递最新疫情和科普资讯;以钟南山院士、张文宏主任等为代表的医疗专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传递科学防疫知识;以中国科协为统筹指导的各级科协、全国科技和科普相关学会协会针对新冠疫情开展了全面的应急科普服务;公众个人发布的科普信息也是层出不穷。

从这次突发重大疫情的科普应对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应急科普体系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权威性、及时性、科学性、协同性的问题[5],提升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仍然任重道远。

3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科普展览案例分析

如前文所述,政府、媒介和科学家群体是应急科普的行为共同体,笔者认为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可以归属于媒介的范畴,具有科普资源的生产权、二次加工权和传播权[5]。事实证明,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在本次疫情的应急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普工作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作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以主题展览、视频动画、开放课程、虚拟看展、线上活动等形式,全面系统地普及抗疫知识,宣传抗疫精神。

以下将重点分析全国目前已有的几个主要主题展览,其他形式不在此赘述。疫情之下,开发主题展览难免有点命题作文的意味,可喜的是,国内目前已有的几个主题展览从主题立意、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都各有千秋,大致分为科技成果展示类、疫情纪实类、科普展览类等三个类别,按开展时间顺序列表分析如表1。

表1 主题展览概况分析表

从以上案例可见,全国各地科技馆面对疫情迅速响应,在疫情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科技馆的线上网络专题展览就已上线,三月开始,广东、重庆、上海等地科技博物馆陆续推出线下抗疫主题展。值得一提的是,截至8 月,广东科学中心已连续推出“广东科技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病毒——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战疫——抗击新冠病毒专题展”三个主题展览,分别以科技攻关成果、病毒和人类的关系、科学防疫为侧重点,构建了立体的抗疫主题展览矩阵,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公众的科普需求。

这些展览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共性特点在于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展示了抗疫历程,表达了对齐心抗疫的赞美,弘扬了正能量。如何在命题作文的前提下,策划出有新意,有思想,通达性高的展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将重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4 新冠主题科普展览策划的特点和要点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相应的主题展览也应具有时效性、严谨性、延续性、中立性等特点。即面对突发情况,科普工作要以“战时”状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展览必须传播科学、真实、准确的信息;根据事态的不断发展,内容需保留一定的更新空间和余地,如检测试剂、疫苗研制、病毒朔源等问题;科普场馆作为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平台,需保持中立的姿态,传播的内容要避免引起恐慌,引导公众辩证地看待问题,将科学知识、技能和观念转化为正向的行动,推动社会舆论氛围向好发展,促进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4.1 关于主题选择

科普展览策划首要因素是要明确受众群体,了解受众需求,进而规划内容和形式。就抗疫主题而言,科普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公众掌握科学防疫的基本常识,克服恐惧心理,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积极地做好个人防疫并在社会中发挥正面作用。因此,首先展览主题要有亲和力,从公众情感出发,能吸引眼球。如广东科学中心的“病毒——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好奇,让人产生一种探究的冲动,在当前抗击新冠的语境下,这是一个颠覆常理的观点,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值得大家去探寻真相的问题。策划团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核心问题作为线索,贯穿整个展览脉络,配合其他关联性的问题,让公众能够从始至终带着一定的任务去探索和思考。

4.2 关于互动内涵

我国现代科技馆发展以来,在展项设计中一直强调参与、体验、互动,寓教于乐的理念,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当前仍然是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原则,但这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要基于内容研究灵活运用互动手法。展览的目的是能让观众动手、动脑、动心,这三者之间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动心是最高境界。展览设计要避免过于依赖按钮、开关、触摸屏等浅层次的打开方式,让观众掉进科普泛游戏化的陷阱,人们容易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展示手法分散注意力,而忽略其他真正重要的体验和思考。这些刺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愉悦,但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我们评估。

其次,科普展览要避免采用说教的方式,着重在挖掘展览的思想和教育内涵上下功夫。通过内容研究提出观众关心和需要了解的重点问题(Essential question),并通过演绎和延伸,形成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营造与观众双向交流的语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科普,更好地引导公众自主探究和思考。

最后,科普展览要注意留白。我们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性的呈现,而忽略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展览应该给观众留有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如病毒展以一个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展览,但并没有试图在展览中给出标准答案,观众也许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抑或带着问题离开,这就是策展的目的。同时,在展览结束处设置的留言区,让观众亲笔写下自己对未来的寄语,在处处都充斥着电子产品的现代社会,这种反科技的传统手写方式也显得更为珍贵,出乎意料的受欢迎。

综上所述,互动的内涵其本质应该是展览与观众之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对话,即动脑、动心,而不仅仅是动手。

4.3 关于展示形式

要想打动观众,就要有能打动观众的物质基础。笔者认为真实最能打动人,所以展览中能用标本/实物的就不用模型,能用真实实验的就不用模拟实验,能用纪录片的就不用动画,能用真实案例的就不用虚拟故事。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最终还是需要内容和形式想结合来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摒弃对图文版的偏见,好的图文版就是很好的展品。好的图文版就是策展人替观众精选编辑的图文类展品,首先要满足精炼的要求,需要采用图文版预算的概念,对字数精确到个数;内容要基于科学研究,引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图片和案例;设计要充分考虑分级阅读的原则,通过不同颜色、字体、字号来区分相应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

布展设计应注意轻便环保,考虑方便拆搭、装卸、组合,提高展览对不同场地的适应性,便于复制和巡展,提高传播效应。

4.4 关于合作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策划展览,时效性是应急科普的关键要素,快速响应的方法之一就是整合素材和资源。如中国科技馆线上专题展“新的对决”就在很短时间内筛选、整合、编辑了大量来自各大新闻媒体和官方平台的数据和信息,构建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保时效性的同时,要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还必须联合专业力量。如广东科学中心的病毒展组建了由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一线专家组成的团队,对展览内容进行全面把关。

为了深化展览的教育和文化内涵,增强可观性,也需要和相关文化科教机构合作。如上海科技馆抗疫展览中就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为展览特地赶制的玻璃“病毒”;广东科学中心的病毒展中则展出了跨界漫画家林帝浣在疫情期间专门创作的漫画,使得科普展览也多了一丝温情和幽默;和专业科教企业合作,展览同步配套设计了系列教育活动和课程,实现了展教有机融合。

4.5 关于推广方式

应急科普的关键字之一就是“急”字,疫情突发,全民禁足,科普场馆关闭,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提高科普资源通达性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将展览信息广而告之;二是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展网络直播讲座活动,相比传统的线下讲座,参与公众呈千倍增长;三是适时举办配合展览的线下教育活动;四是通过公众号平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形成完整的活动预告、活动报道、跟踪反馈链条,增强公众关注度;五是建立灵活的巡回展览机制,通过巡回和复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行业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一展变多展,一站变多站”的开放式巡展模式,实现科学传播效应最大化。

5 结语

新冠疫情还未结束,人类未来也许还将面临更多未知的病毒侵袭,后疫情时代如何有效开展应急科普工作,仍然是值得每一位科普工作者深思并采取积极行动的课题,主题展览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以上探析仅是抛砖引玉,相信将来应急科普工作一定会有更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抗疫科普公众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