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摘 要: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一块透明的玻璃。成长的过程中,白纸有了颜色,玻璃有了沾染。但不要忘记,最初的本色是白色的,是透明的。作为老师,不仅要认真选择颜色,擦洗尘埃的沾染,还应时刻记得孩子当初的本色,是白色是透明;时刻记得自己当初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是真心是热血。在有限的教育时光里,面对学生,面对自己,请留心保护那份白和那份净。
关键词:人性本善;纯净;德育;自我反省
泰戈尔说:“每个孩子出生时都带着神谕。”
冰心说:“孩子是新的未来,是新的希望。”
我说:“孩子是玻璃,落的灰,是我要清洗的孩子的缺点;透明本色,是孩子要教我的人性本善。”
有着五年工作经验的我,以为我能做到对待学生,实事求是。可这一次,一个不满12岁的小男孩让我再次反省自己。
又是一年新初一,带完两届初三学子的我,这次换了一个工作阵地——我来到了涪陵九中南坨校区。
走进教室,孩子们一脸单纯地望着我。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这一次我打定主意,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在进入中学后应该慢慢稳重下来。所以,第一天的見面礼便是从静坐开始。我收敛了笑容,认真严肃地要求孩子们“现在来检验你们的军训成果,双手放平在桌面上,背挺直,头抬起来,眼睛正视前方,我们静坐10分钟。”有了这样的临时测试,孩子们一下子严肃了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过去,没有人动。我正暗喜“这群孩子还不错”。眼睛一瞥,靠前门第二排的一个小男生正用手指头挠手肘呢。我警惕地说了一句:“不要随便乱动哦,动一下,所有人静坐时间延长一分钟。”话音刚落,那个小男孩又挪了挪屁股。此时,我感到我的话被无视了。脸色一沉,请那位小男孩站起来,我严肃地说:“军令如山,军规不容轻视,请你站到最后吧。”
在这安静而严肃的十分钟里,我记住了这个爱动的小男孩。他叫朱世榕。
接下来的两周里,他竟然成了我眼前的常客。数学课讲小话被老师点名,英语作业未交被扣分,语文课文没背罚抄写,历史、地理作业乱做被批评......见到一次又一次犯错的他,我是一次又一次地批评教育,和家长多次沟通交流。在我心里,他俨然是一个爱讲话、总偷懒、学习差的孩子了。
这一天,午休结束,宿舍老师再次将朱世榕和宿舍长交到我这里来。见到两人耷拉着脑袋,我已经心中有数了。我让宿舍长先说。原来是午休时,朱世榕一直讲话,违反纪律,宿舍长为了阻止他,向他的床上丢了一只鞋,弄脏了他的被子,最后两人大声争吵了起来。朱世榕在一旁小声嘟囔着“是他先丢我鞋,我才讲话的。”我一听,便禁不住提高了声音,“你不讲话,他会莫名其妙地拿鞋丢你?我相信任何一个正常人不会无故生事,故意制造矛盾。再者说,宿舍长有权管理宿舍纪律。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见我已经发怒,嘟囔的小嘴马上瘪了下去,眼睛也只敢看着地上。接下来,我一顿义正言辞地说教,说得他低头不语。最后我问他:“你知道错了吗?”他红着眼眶,说不出话来。见状,我再次提高声调:“你知道错了吗?”他终于小声地“嗯”了一声。这一次宿舍丢鞋事件,最终以我维护宿舍长管理权,但指责其管理方式不当,批评朱世榕违反纪律,承认错误而结束。
然而,两天后,他们同一宿舍的另一个男生向我举报宿舍长在寝室里经常捉弄他们,他们敢怒不敢言,上一次朱世榕就是无故被宿舍长用鞋丢了。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惊,原来是我错判了。心中无比愧疚,我赶紧找来朱世榕和寝室里的另外几个男孩,细细地过问那一天的始末。盘问结束,我拉着他的手,无比诚恳地向他道歉,“对不起,是老师没问清楚,误会你了。”他却傻呵呵地说:“没事了,老师,都过去了。” 一只手还不好意思地挠着小脑袋。看着他的傻笑,我的内心变化了。眼前的他是可爱的,是大度的,是乐观的。我不禁想到,学习不好就一定是那个犯错的人吗?就像一块玻璃,落了灰,它就不再纯洁透明?
的确,在学习这件事上,朱世榕他基础弱,主动性差,习惯不好,可这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坏孩子,只会懒惰,只会犯错,就应该被人捉弄,就应该被人取笑!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本职,而好好读书也是这群乡下孩子最好的出路。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读书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对于老师来说,育人却是对一个孩子一生负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老师的思想和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学生的道德面貌和善恶态度也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从朱世榕身上,我明白了接下来要做的事:(1)鼓励基础差的同学认真完成作业,努力跟上大部队。(2)教导孩子们不能取笑、捉弄学习吃力的同学,应该主动帮助他们、带动他们一起学习。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学知识才有意义。
我眼前又浮现出朱世榕傻笑的样子,我想,这样一直笑着的他,就算没有一个优异的成绩,也能是那一个在雨中跑着、跳着、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孩子。
玻璃无论有多少灰是掩盖不了它本身的纯净的,那落的灰,我会继续擦洗,那透明的本身,我会时刻留心。
参考文献:
[1]丁丽萍. 胡瑗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