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摄影与家国情怀

2020-12-04 08:18
大众摄影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家国战士

张崇岫今年91岁,在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他是一名拿相机的战士。无数和他一样的摄影工作者,记录了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共筑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今天,我们向这些摄影人致敬!

张崇岫 摄影不老

我叫张崇岫,生于1929年10月,今年91岁了。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新四军加入了革命队伍。

在部队里,随着大军转战四方。到1948年解放前夜,我自觉已经是一名坚定的、政治上较为成熟、战斗技能较为丰富的解放军普通战士了,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6年多的时间内,我在革命队伍里,迎来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品尝了胜利的喜悦,又经历了解放战争,1945年,我随部队进入山东军区,后部队经中央军委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也就是宋时轮兵团。

1948年冬,组织上把我从连队抽出来,抽到准备参加渡江战役的东线兵团政治部学习摄影。学习结束,即分配到新华社驻九兵团分社从事摄影工作。也许决定我职业的领导人是对的,他了解我在部队的经历,拿起照相机在战场上拍照,手不会发抖,事实证明他们选对了。

我这一辈子,就跟摄影结缘了。

1949年,随军解放上海。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打响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又随军冲锋在一线。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先后在济南军区政治部、《安徽画报》《安徽日报》工作,一直从事摄影工作。在漫长的革命和职业生涯中,我拍摄了一些别人可能看不到也没法见证的场面。行外人评价,说这些图片历史意义重大,为我们国家的图片记录,留下了纪念。

我个人认为是过誉了。

为什么这么说,时隔六七十年,我已进入人生暮年,我常常回想那一幕一幕。在想,記录这些场景,为历史留下见证,撷取光影片段,这是当时社会、时代、组织、上级和摄影这个行当交给我的责任。

但是,如果我不拍,换个别的谁来拍,我想,只要责任尽到了,可能视角不一样,但拍是一定能拍下来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对很多事就释怀了。后来,我渐渐把我的人生重新定义,我就是一个简单的摄影人,一个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摄影人。

我没受过特别多的高深教育,14岁参军时,我只在农村读过私塾,“人、口、手”都认识,正经的学习,是到了部队。部队是大熔炉,教我文化,教我做人。我去搞摄影,也是组织看中的。从此虽然一搞很多年,但要说摄影理论,我又没有,我只有几点认识。

搞摄影,一要胆子大。我的胆子就很大,不知道怕。在部队当文化教员,参加了不少战斗。哪里响枪,我就往哪凑。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战地记者这样的称呼,但我鼓捣上相机后,就随着连队,一直冲在最前线。这种情况,一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随军入朝,让我拍下了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惨烈战斗场面。

《战士们在通往汉城的公路上》《当敌人炸弹突然爆炸时》《战士们突然遇敌反击》《战士们冲上公路追赶逃敌》四张照片,我拍的时候,一边按动快门,一边躲子弹。

“新兵怕机枪,老兵怕大炮”。拍的时候,敌我队伍很近,纠在一起,只要注意点,子弹是能躲得开的,但还是要运气好。

你能听到枪响声,爆炸声,听到战士们冲锋时的喘息和急促的“缴枪不杀”(尽管联合国军和朝鲜人可能听不懂),闻到浓重的硝烟味。

“只有贴上去,才能拍出好照片”。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觉得摄影的理论是相通的。

因为我以前不是搞摄影的,1948年解放前,临时抽到摄影组。但年轻人嘛,在部队,总想着摸枪打仗,谁想着整天摆弄相机,直到进入朝鲜,我的观念才一下子转变过来。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期间的长津湖战役,是九兵团主打的。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尤其是我这样的摄影记者,不好好拍照片,不好好战斗,怎么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战友。

我亲历了这场恶战。也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这场恶战。战争太惨烈了,牺牲的人太多了。我不停地按动快门,按动快门,一定要把这些英勇,这些牺牲记录下来。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死亡者和他们没有姓名的墓碑。

我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对所有我方参加这场战争战士的尊重、骄傲和自豪,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了。在朝鲜,我的摄影理念、摄影技术渐渐成熟。在那个特殊阶段,我拍摄了一些我个人觉得还算成功的作品。

比如,《中朝两国军队会师在东海岸边》,1950年寒冬把美军赶出朝鲜成兴港,两国军队会师情形。这张照片,就是后来作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邮票用的。《不得不举起手来》,是1951年夏季,我在三八线南一次战斗中拍的,一个美军士兵从坦克里爬出来投降,志愿军战士端着枪,站在坦克车下。

70多年过去了,烟尘穿越岁月催,少年子弟摄影老。我老了,但是图片不老,图片里的故事不老。

家国情怀 影像永存 张一

1950年10月19日,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展览中除了1900余件文物之外,还包含540余张照片,影像记录历史的功能性又一次体现出来。在这540余张照片背后,是一大批来自不同背景的摄影工作者,他们留下了这批极为珍贵的影像档案。他们或是照相馆出身,或本人就是战士,他们用手中的相机,和几十万志愿军战士一道,赢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共筑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70年过去,这些有名或无名的摄影人,很多已经逝去,或是带着曾经激荡的记忆,过着平静安宁的日子。今天,91岁的张崇岫和家人生活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普通小区内,而70年前,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摄影干事。与其他赴朝从事拍摄任务的摄影师不同,他是由一名拿枪的战士“转行”拿相机从事摄影的,他所从事的摄影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折不扣冲在第一线的战地摄影。志愿军战士和摄影师,双重身份叠加在一起,让他的照片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在场感,回忆起在前线拍摄的记忆,他说“我不停地摁动快门,摁动快门,一定要把这些英勇,这些牺牲记录下来。”

摄影术从诞生之后不久,就被应用到战争领域,从19世纪世界各地的战场记录,到20世纪初大众媒介时代的战争报道,不同的摄影者用大大小小的相机记录和表现着战争,影像的记录、传播、宣传、鼓动等不同功能,也在影像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中愈发强大,并因制作者的不同身份和意图,体现着不同的叙事策略。而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影像,必定和国家的和民族的解放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一名战士成为摄影工作者,张崇岫透过取景器,直接见证了国家和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这一代摄影人的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同步,他们的家国情怀为影像注入永恒的生命力,共同内化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历久弥新。

2020年12月18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战争摄影与家国情怀——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以致敬展的方式展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的策展工作人员多次到张老家中采访,在张老及其家人的帮助下,整理了珍贵的资料。战时摄影工作者并不保留底片,照片的留存同样稀少,通过对张老手中保存为数不多照片小样的整理,本次展览共展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三十余幅。同时展出张老珍藏的2本珍贵摄影集《战斗在朝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图片集》的页面,通过作品与文献,还原“雄赳赳,气昂昂”的年代,缅怀“最可爱的人”,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家国战士
家国两相依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
略谈“家国情怀”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