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2020-12-04 04:38
医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巩膜

崇左市宁明县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500

翼状胬肉主要因各种因素导致Bowman 膜、角膜等受到损害、变性,从而引起原发增厚,导致角膜缘出现隆起,形成翼状胬肉[1]。由眼部结膜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是眼科常见疾病,可引起角膜出现散光,视力从而受到影响,严重者,眼球出现运动障碍[2]。术后复发目前是我国对该病手术治疗的棘手问题,其复发率高,一般初发翼状胬肉手术复发率低,复发性的翼状胬肉复发率高[3]。目前,对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研究机制较少。对此,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展开多方面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1 发病机制

翼状胬肉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学、解剖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病毒学等多个领域[4]。该些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但仍存有争议。近年来,研究更趋向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机制。

1.1 角膜缘干细胞的转化与缺乏

眼表由结膜、角膜、角巩膜构成。近年来,提出翼状胬肉发病两阶段,(1)角膜缘的干细胞消失或减少以及功能丧失,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2)角膜的结膜化:紫外线多丛颞侧经角膜光线放大,照射至鼻侧[5]。对此,多发于鼻侧角膜缘。通常是直接照射的20多倍,直射光线未对角膜缘千细胞造成伤害,若光线强烈,将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减少,以及其他功能受到影响,对此,角膜缘屏障作用消失或是降低[6]。异常的蛋白转化的角膜缘干细胞,生长人角膜,形成翼状胬肉的头部。其后,异常的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颈、体、尾[7]。以单纯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因此,能够证明角膜缘环境变化,所以,角膜缘干细胞数量减少与功能障碍,翼状胬肉形成,也可表明,角膜缘干细胞转化、缺乏和翼状胬肉具有密切联系[8]。

1.2 翼状胬肉与细胞因子

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增生与变性,是翼状胬肉形成原因。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相关研究报道,翼状胬肉是由异常增生纤维细胞而形成。纤维细胞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具有密切联系[9]。该类细胞因子包含: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介素-16、8 等。其在正常细胞中具有不同表达,但在胬肉组织中紊乱。

1.3 紫外线与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患病率高达2%-5%,多数为长期室外工作者。经调查,在患翼状胬肉人群中,室外工作者高于室内工作者。以及西藏等地区紫外线强的地方,发病率明显高于内地。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环境因素:紫外线是诱发翼状胬肉重要病因,其可导致球结膜附近组织突变,以及紫外线角膜放大,对结膜组织具有严重影响[10]。(2)P53 基因突变:细胞凋亡受损,原本的抑癌作用小与减弱,结膜组织增殖从而降低。又因紫外线照射,P21基因发生突变,正常时,P21 能够调控细胞正常代谢。而突变后,P21 将不能产生蛋白,且阻止了细胞自我毁灭,细胞增殖从而异常。

2 翼状胬肉治疗

2.1 手术

(1)转位埋藏法:将翼状胬肉头部与角巩膜分离,将其转移至上方或下方结膜下。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但术后局部易形成皱褶,较肥厚,易复发,且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已很少采用[11]。(2)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巩膜暴露法):单纯切除翼状胬肉组织,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使受累角膜巩膜裸露。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3)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彻底切除组织病变后,挑取健康自体角巩膜缘结膜,于角膜缘前0.5mm 处透明角膜上作一弧形的角膜板层切开,剖分获取角膜缘干细胞植片,移殖于缺损区域[12]。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潘旭光[13]等学者通过对翼状胬肉实行不同手术,患者裸眼视力明显得到改善,其角膜屈光状态也得到改善。

2.2 放射治疗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遗传特性具有损害,使胞分化减弱,纤维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受阻。因此,术后联合β射线照射,能够明显使复发率降低[14]。但若应使用的时间、剂量、部位不合,β射线治疗将引起巩膜坏死、萎缩,以及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对此,β射线治疗剂量、时间和照射部位需合理应用。

2.3 药物治疗

目前,经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复发主要因手术本身刺激与某些其他原因造成,使翼状胬肉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纤维血管侵袭。对此,药物治疗集中在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上[15]。丝裂霉素C(MMC)等抗肿瘤药物最早用于翼状胬肉治疗中,通过抑制DNA、RNA蛋白质合成,抑制成纤维细胞DNA,达到抑制成千维细胞增殖。

3 小结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年龄较小者,尤其小于40岁;复发性胬肉的再次手术;术后接触紫外线较多;术后工作环境差;手术者经验不足,手术方式不当术后结膜反应特别强烈者;人种差异;女性患者;胬肉充血、肥厚;干眼等。1.根据翼状胬肉充血程度,术前给予低浓度激素或者非甾体类激素控制炎症,减轻充血度,降低手术复发率。2.根据翼状胬肉的范围以及术后结膜缺损的范围,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者羊膜移植等,减少巩膜暴露,加速术后眼表上皮化速度,减少复发几率。3.针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根据角膜缘累及范围,采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羊膜移植联合自体结膜瓣或者自体角膜缘移植三联方法,最大程度的减低术后复发率,重建眼表结构。4.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减少缝线刺激,加速眼表上皮化速度。5.术前检测泪膜情况,对存在异常的患者,加用人工泪液,改善眼表状态,以利于术后上皮修复。对于复发胬肉的治疗:在上次手术后至少6个月,炎症反应完全静止;应由经验较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重新设计手术方案;术后联合局部应用强力抗炎药。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