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清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全媒体传播格局,并呈现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时代特征。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变现形式,多方面,宽渠道、立体式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利用数字网络进行传输,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传递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它通过借助互联网、手机、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和手段、融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形态,形成全方位、融合式的媒介传播态势。全媒体以其无界化、数字化、互动化和多功能化等特点,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体验,但其暴露出的环境虚拟化、信息碎片化、内容空洞化、价值缺失等问题,也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形势下,分析全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探讨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势在必行。
以往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常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更多依靠思政理论课堂、党团专题讲座、教育基地参访、师生座谈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而这些方式都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个相对封闭、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共同完成。全媒体时代,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即时接收和发布信息,进行实时交流和传播,也可延时斟酌思考互动内容,不时进行答疑解惑。师生间、学生间、老师间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资源的交互共享与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传播平台的移动化突破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空界限,拓展了教育平台,使教育途径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专题讲座等线下形式,而更多借助移动互联网等线上手段汇集教育资源,即时、及时的互动与反馈。
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外在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主体的内心接受,要实现“施教”与“受教”两者的连接一致。传统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师是主导和权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被动接受灌输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学习与交流的主动性不高,师生间缺乏双向互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教师的引导作用被海量、多元的信息弱化,权威受到了挑战,而学生的“自主性”加速发育,他们被匿名式、虚拟化的交流所吸引,实现“自主”互动,满足了被尊重、被关注的“平等”心理诉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产者、传播者,也是教育的对象、受益者,他们具有“信息获取能力强,追求自我个性,学习方式碎片化”等显著特点,师生间的互动也更加自主和开放。
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报纸、广播、电视和教材等媒介。这些传播渠道都属于权威式传播,传播内容需经过层层筛选和逐级审核,不符合主流舆论与主旋律的信息也会被过滤或删除,呈现出“又红又专”的特点,但这些传统媒介固有的滞后性和单向性也容易使选取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与情感共鸣。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和高频更新的信息,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提供了更具有鲜明时代感、更贴近学习生活、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素材。当然,媒体融合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类的新兴媒体带来多元、海量的信息中避免不了存在“暴力、黄色、利己主义”等偏离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容易引起价值冲突和思想混乱。此外,反华敌对势力也会经常借助一些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等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传播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容,企图动摇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现的信心。
理想信念本身的社会属性要求群体性认同感的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也需要人工干预与纠正。[2]青年学生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以确保自己的思想、行为不偏离社会主旋律。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虚拟化虽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平台,但也容易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当下很多青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甚至混淆了现实和虚拟网络世界的界限,他们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甚至不愿意参加日常的实践活动。网络虚拟世界的交流增多,可能会导致现实人际交往减少。[3]这类学生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引导,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网络中的匿名交流淡化了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信任感与道德感的缺位,进而丧失了为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的而奋斗的动力。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完善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减少传播信息碎片化和教育内容空洞化。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牢牢把握思政课堂这一主阵地,把思政理论研究成果和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结合起来,完善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度,突出教育引导与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方式的契合性。[4]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紧跟时代步伐,探索互联网与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深度结合的模式。近年来,MOOC(慕课)、翻转教学、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基于网络媒体平台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老师认可和采用,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上作用明显。其次,遴选能体现主流价值取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课程内容。内容选择要充分挖掘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时政要闻、热点,关注学生情感关切、个性需求,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主题中,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再次,转换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以往的思政教育课堂话语体系比较空泛和说教,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缺乏情感共鸣,而基于“微信、微博、QQ”等载体的网络话语、流行话语体系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更容易让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思政教育课堂话语体系的合理转换,能有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教育的效果。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演进,移动传播加速发展,移动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努力选择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牢牢把握移动传播这一新阵地,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传播制高点。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人才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快步伐。相关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资金的投入,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开发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满足个性需求,更具美感设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网站和APP、短视频等媒体融合产品,探究各种媒体深度融合,共享共赢。目前,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平台,如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微博,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微信等,这些平台很受欢迎,迅速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适时运用这类大平台的资源向青年大学生推送和分享反映主流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内容,让他们置身网络互动学习大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党团组织也要立足形势发展,加大力度打造自己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平台,组织专门、专业的团队进行运营管理,制作推送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小视频、主题推文等,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推动主流内容的立体传播。
教育的成效说到底是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现实世界的感悟与实践,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被人接纳的。[5]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与现实平台的交互作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起“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实现全媒体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互联网生活化的体验者。他们习惯通过各类网络新媒体、在线互动社区、社交媒体来了解信息,表达个人观点、诉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活起来,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因事而化,对互动交流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纠偏干预;因时而进,对一些网络热议的新闻事件、时政话题等适时进行线下跟进,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辩论、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认识,达成共识;因势而新,依托“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的建立,将更好促进网络平台与现实平台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互联网是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大都是借助新兴媒体进行炒作、放大和扩散。它们利用这些传播平台大肆宣扬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曲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内容,导致一些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效,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必经之路。
全媒体时代无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媒体平台、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管媒体”原则,履行好主体责任,依法加强监管治理。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依法依规治网,加大对媒体发布违法违规言论内容和敏感信息的查处力度。媒体平台管理者要明确自身运营、监管职责,关注网络舆情动态,过滤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自觉传播正能量。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7]总而言之,营造清朗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空间要从法治上保障媒体网络空间安全,从源头上切断错误思潮传播路径,从受众上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8]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紧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主题;要完善课程体系,筑牢高校思政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要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运行趋势和规律,坚持移动优先发展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的交互作用,建立“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的线上线下教育联动机制;要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媒体监管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只有多方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更好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