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300)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于肺炎支原体造成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炎症,因为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欠完善,以及呼吸解剖结构特点等[1],因而其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率较其他人群更高[2]。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雾霾天气加重等因素,使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3]。目前临床对此类患儿主要可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而治疗期间应同时给予有效干预以帮助患儿提升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4]。PDCA(Plan-Do-Check-Act)模式即计划(Plan)计划、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其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使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由传统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本研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实施PDCA 模式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结果如下。
选取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月收治的110 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55 例)与观察组(55 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患儿28 例,女患儿27例;年龄为2 ~13 岁,平均年龄(4.53±1.17)岁。观察组中,男患儿29 例,女患儿26 例;年龄为3 ~14 岁,平均年龄(4.61±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均符合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5];②临床症状表现为一定程度发热、剧烈咳嗽、咳痰等;③经X 线检查可见两肺存在大片或斑状阴影;④病程≤72 h;⑤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患病期间自行服用抗生素;②合并肺外并发症;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脏器功能不全;⑤对此次使用药物过敏。
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峨眉山通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68,规格:10 mg)静脉滴注,连续使用5 d。同时干预人员给予其常规干预,保持室内卫生和通风,嘱咐患儿家属保持其清淡饮食,多补充水分,并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常规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PDCA 模式干预,具体如下:①计划阶段(P) 。建立PDCA 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主治医师。通过回顾分析本科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时期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患儿病情实施有效健康评估,最终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②实施阶段(D)。日常干预:干预人员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对体温、血压等出现异常变化者立即上报医师;对存在体温上升但仍在38.5 ℃以下者给予物理降温,同时及时清除其呼吸道异物,在进食时做到少食多餐。胸部物理疗法:干预人员采用变换体位法,医用震动排痰、雾化吸入等帮助患儿将气道内的分泌物有效排出。并发症干预:由于患儿机体免疫力较弱,需强化病房消毒工作,对不同级别患儿实施有效隔离以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心理疏导:患儿通常在身体不适时会表现为哭闹,干预人员用亲切语气多与其沟通,通过言语鼓励、拥抱等方式,多给予患儿心理安慰。在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允许其携带喜欢的物品、玩具等入院,并将其置于患儿触手可及之处。对3 岁以上患儿,干预人员通过讲故事、看漫画等方式,以分散患儿对疾病的注意力,以尽可能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③检查阶段(C):干预人员在患儿住院期间严密监视其疾病发展情况,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腹泻、心力衰竭等症状,详细记录干预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组内根据问题重新制定计划。④处理阶段(A):根据在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制定针对性计划,并进入下一个循环,最终不断完善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干预。
①疗效: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经胸部X 线检查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无效: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6]。总有效=显效+有效。②治疗依从性:采用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对两组治疗期间依从性进行评价,该问卷总分0 ~100 分,完全依从:85 ~100 分;部分依从:70 ~84 分;不依从:<70 分。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③症状改善时间:统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情况,进行比较分析。④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为皮疹、注射部位痛、胃肠道反应等。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观察组患儿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咳嗽缓解时间 肺啰音消失时间对照组 55 5.06±1.03 7.51±1.13 12.48±1.55观察组 55 3.32±1.09 5.42±1.16 9.20±1.47 t 8.605 9.571 11.387 P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科高发疾病,此病在秋冬季节更易发生,且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发多器官损伤,对其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7-8]。阿奇霉素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其吸收快、分布广泛,目前临床使用效果较好,可作为治疗此类患儿的首选药物[9]。但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较小,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差,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发患儿家属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护患纠纷[10-11],从而影响患儿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因而需给予此类患儿有效干预,帮助患儿恢复健康的同时改善其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12-13]。
本研究中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实施PDCA 模式,结果可见观察组临床疗效达98.18%,较对照组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患儿各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主要为,该模式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通过各阶段对患儿实施连续性、系统化干预,并在干预的同时实施科学评估和改进,再对干预计划实施修正,将此作为干预循环进而可不断提升质量[14],帮助患儿尽早恢复机体健康,促进各症状消失。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主要为,采用PDCA 模式干预时,其能够针对患儿心理状况及病情给予其针对性、个性化干预,并允许其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物品入院,并与其耐心沟通交流,给予患儿有效鼓励和支持,从而帮助患儿有效消除负性情绪,增进护患关系,最终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主要为PDCA 模式作为一个循环模式,其将质量的管理从对立的监督与执行模式改为团队合作螺旋形共进的循环模式,而每一次的护理循环均可将水平及质量明显提升,并不断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PDCA 模式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