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我国古代设计学同国家政治与身份象征、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在古代以官府为主导的手工业生产与管理中,这种伦理意义的控制尤其明显、严格。 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进行有关创作、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伦理性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设计史、设计伦理中,找到有关国家政治与身份象征、文化认同的思维、模式、方式、路径等,有着现实意义、指导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
《虞书·大禹谟》记载:“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以避免“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从禹与舜接替帝王位置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尧舜禹三代时期,选贤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德”,而“德”的落实者则是“民”“民心”。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尧舜禹之间,以及夏商周三代。
夏商周时期的产品制作与设计,都遵循着一个重要的伦理,那就是天伦——神祇,人伦——先祖烈王及在世帝王、臣民百姓,以及来世与永恒。
夏商周时期设立的制造伦理,首先来自其官职的设定秩序。周礼是在周朝尚未灭商、周公摄政期间制订的,可见周公及周朝先王们对灭商的前瞻性预设、持之以恒、志在必得。
《礼记·王制》中有“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此语道出夏商周三代典章制度的继承沿袭之本质。《周礼》中的顺序很好地诠释了天伦、人伦、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周礼的六个秩序系统,首先体现在六官之属、星辰日月、三百六十,“象天地四时日月星辰之度数,天道备焉”。《周易·上经》的《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就是天道、天伦,所以《周易·上经》的《彖》后续文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体现一种命由天定、遵循上帝旨意的思想。可见,周礼设计的出发点,首先是“天道”——天官。天官象征着神祇、天文历法、日月星辰、运动轨迹、星相等。其次是地官,地官象征着现实世界、先祖、社稷,鬼灵;而其他四官则是按照季节、也是植物生长、开花、结果、贮藏等顺序进行划分的,其实本质上还是遵循天道,其次是地理。
《周礼》的祭祀规定,祭奠“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分别祭奠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夏商周时代的祭祀按照季节分为四个,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周礼》及《礼记·王制》中记载,春天祭祀称为礿、夏天祭祀称为禘、秋天祭祀称为嘗、冬天祭祀称为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大传》曰:“王必禘其祖之所出。”《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贾疏云:“礼天神必于冬至,礼地祇必于夏至之日,以天是阴,地是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至,是以还于阴生阳生之日祭之也。”
《史记·礼书》阐释了礼的产生原因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礼记·王制》中,司徒之职就是“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周礼》深知,仅仅依靠礼的约束是不够的,所以在设定各种职务后面,都表明其目的,尤其是最后都落在“民”的身上:大宰之职,治典是为了“以纪万民”;教典,是为了“以扰万民”;礼典,是为了“以谐万民”;政典,是为了“以均万民”;刑典,是为了“以纠万民”;事典,是为了“以生万民”;至于“礼俗”,是为了“以驭其民”。这九典,典典相扣、步步为约,再加上礼制,可以说是非常完备、严密了。至于其优劣与否,则值得去思考。在“礼”、彬彬有礼的前提下,也不乏天子防民的多重桎梏。这六职就是: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简言之,国富民安。
《礼记·王制》中,周代司法审判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天伦人伦关系。司法审批必须经过三次诉讼、听证,“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判决的原则是“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在重天伦的同时,也重人伦,“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然而从夏代开始建立起来的五刑,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刑罚,一脉相承,却是极其残忍的。《礼记·明堂》记载:“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可见,当时的人祭仍然非常野蛮。
对待自然界的生灵,周代的规定也很人性,要求在狩猎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狩猎之前,要求先祭奠,然后才可以进行捕捞。对于那些未成材的树木、未出生的胎卵、鸟巢等,都不得砍伐、破坏、猎取。《淮南子·说山训》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蝯赐者,非负而缘木。纵之其所而已。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故人莫恶于无常行。”
夏商周三代的设计符号及其象征语义主要体现在天子第一、德、礼等,即使在诗歌、爱情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高尚美德的追求,如《国风·郑风·羔裘》,则将羔裘直接与帝王武功、一名才俊、爱情联系在一起,如:“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曲礼第二》记载:“君天下,曰天子”,这句话,已经奠定了百工生产制造与设计的世俗基调——天子为尊、天子代行天道。夏商周时代的王室祭祀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颂读诗歌或小史或撰定的帝系和世本等,以此来彰显其王位的合法性。《王制》则更是直接表明:“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周书·泰誓上》周王以天子自称:“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周书·泰誓下》:“古唯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这些都在表明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淮南子·原道训》启首篇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总之,世界一片混沌,玄之又玄。至“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从泰古二皇开始,奠定了天子的合法地位并合法传递,因此“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等等,一言蔽之,天子配天位,所以才能够统领天下,神灵附焉,方得万物复兴。
上述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在社稷数量与位置设置时,《礼记·王制》的记载是:“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 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天子的首席地位,在《礼记·明堂》中的具体表现是:
城市布局规定,依据前朝元老周公诸侯于明堂之位而定,明堂,就是显明诸侯之尊卑的政治等级礼记。具体是: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度量衡的规定,体现在: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车路规定: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
旗帜识别: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马匹颜色: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饮器权力等级象征: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王权象征: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嬖。
此外,商朝时有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饕餮纹代表着鬼神;夔龙纹代表着祖先;凤鸟是他们的图腾。
在乐舞及祭祀中,其象征意义也有具体规定。周代大司乐教国子的乐舞共六个:《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濩》《大武》。这是周代所存六代先帝的乐舞。其中《云门》《大卷》用来歌颂纪念黄帝,《大咸》用来歌颂纪念尧,《大磬》用来歌颂纪念舜,《大夏》用来歌颂纪念禹,《大濩》用来歌颂纪念汤,《大武》用来歌颂纪念武王。因经历了先王六代,又称六代乐舞,简称六乐。
德,在尧舜禹禅让时期,一直是选贤基本标准。那时,德与道统一的。德来自天,天即道。所谓道德,即是德(得)道。德在商灭夏、周灭商之前,出现多次,每次征伐的借口就是失德,如商代的《夏书·胤征》《商书·汤誓》《商书·仲虺之诰》《商书·汤诰》《商书·伊训》《商书·太甲上》《商书·太甲中》《商书·太甲下》《商书·咸有一德》《商书·盘庚上》《商书·盘庚中》《商书·盘庚下》《商书·说命上·中·下》《商书·高宗肜日》等。但是后期,尤其是执政后,在王朝的中后期,出现得不多。《礼记·明堂》记载:“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或许,礼的约束意义更在于对臣民,而不是帝王皇室。
东周时期,礼崩乐溃,百家争鸣,反映出文明与野蛮的挣扎。不过,德在鲁国保留得最好。《礼记·明堂》:“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
德在《淮南子·兵训论》中,又和政、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德—政—刑—民—兵”的逻辑。他认为,兵本是为了制暴、保卫和平,但是,兵从于政,而如果政不能得民心,则无论兵强与否、国政大小与否,都不是关键性因素,重要的是民心。《淮南子·兵训论》的核心思想是要实行“德——仁政”,具体论述是:“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所以,他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进一步论述了仁政思想:“故仁义者,治之本也。……故仁知,人才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 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这种仁政思想和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得到累加平均后的基带信号后,采用一阶拟合方法计算每个伪码码片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过零点,将各过零点依次相减得到伪码码片的时间宽度,数字失真量即为接收信号和理想信号时间宽度之差,取其均值可得到数字失真的最佳估计量.如表1所示,从图中可以的得到2个结论:(1)北斗系统所有卫星B1I信号均存在数字失真现象;(2)数字失真最大的卫星为IGSO类卫星,最大失真数值为3.97ns;北斗区域系统的数字失真量均小于5ns,属于正常的标称失真范围.
礼是规范君臣、民众等礼仪行为规范的一套规定。所谓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些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朝觐、宴射等。
《礼记·明堂》中有关礼的具体规定是:乐器礼器方面,士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玉器方面,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服装方面,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饮食器方面,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楬,殷玉豆,周献豆,等等。
《仪礼注疏》中有关礼的规定也比较多,“《仪礼疏》序。……至于《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两部,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其内容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太射礼等。《士冠礼》第一郑玄注云:“童子任职居士位,年二十而冠,主人玄冠朝服,则是于诸侯。天子之上,朝服皮弁素积。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又《大戴礼·公冠》篇及下诸侯有冠礼。夏之未造,亦据诸侯身自加冠。”《尚书》天子与诸侯“十二而冠矣”,《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大戴礼·公冠》篇云:“公冠四加”者,淄布、皮弁、爵弁后加玄冕。天子还加衮冕,“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主人玄冠,朝服,淄带,素韡,即位于门东,西面。《玉藻》云:“君素带,终裨。大夫素带,裨垂。士练带,率下裨。”“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淄裨。”郑玄注“君裨带上以朱,以下绿终之。大夫裨垂外以玄,内以华。士裨垂之下,外内皆以淄,是谓淄带。”大夫以上大带博四寸,士二寸,再缭四寸,屈垂三尺。[1]
《曲礼》上第一之一:“古礼篇之名”, 郑氏谓:“而上篇尤致详于言语、饮食、应对、进退之法。盖将使学者谨乎其外,以致养乎其内”“经利周礼三百六十官,曲礼即今仪礼冠、昏、吉、凶”。其中也充斥着迷信之意。在礼仪方面,要求“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因此礼仪需要教化,“教有所施,若往而教之,则道不尊而教不行矣。”“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其具体内容包括王制、月令、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大传、小仪、学记、乐记、杂记、乡饮酒仪、射义、聘义、冠义、儒行、大学等内容,非常详细繁缛。[2]
庙社建造的方位与颜色象征,在《春秋经一》中诂:《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东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各取其方土,裹以白茅,封以为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谓主土。主土者,大社以奉之也。”(胡三省通鑑注)[3]
《周礼》大宗伯掌五礼,吉、凶、宾、军、嘉。《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其余的都是尊卑吉凶次第伦叙。按《周礼》小事徒筮而已;若大事,先筮后卜。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古用木画地。“问岁之美恶,谓问于龟。”凡卜筮者,实问于鬼神,龟筮能出其卦兆之占耳。《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
夏商周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关国家建制、律法、手工艺、染织业、服装制造业、青铜器制造等方面都开辟了新的历史篇章。在上述各类生产制造中,渗透着天子第一、德、礼等思想,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称呼、饮食、服饰、墓葬直至政治、经济、法律等,对现代设计仍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注释: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8、9页。
[2]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页。
[3]洪亮吉:《十三经清人注疏·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