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发热(俗称发烧)是一个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是许多疾病共同的症状。发热的原因较多,有感染性发热、肿瘤性发热和结缔组织疾病发热等。判定发热以测量体温为准,成年人腋温多在37℃以下。临床上多将热度划分为4 级: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大于40℃称超高热。从本质上来说,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如一个人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后症状很重,若不发热,往往不是好现象,可能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解热镇痛药在家庭应用较为普遍,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并没有根治的效果。发热与疼痛是很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有症状,只有先弄清楚引起发热、疼痛的原因,再治疗这些疾病,才能消除病根。如果见热、见痛就用解热镇痛药,或者一味依赖解热镇痛药,就很容易将真正的病情掩盖而贻误治疗。任何发热都有具体的病因。所以,对发热的处理应该有所不同:①对于体温不超过38.5℃或者可以耐受而且发热持续时间只有1 天的病人,可以不服用退热药;只有当体温高达38.5℃以上或者难以忍受且持续时间较长者,才考虑适当应用退热药。②对于病因明确的发热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对于那些病因明确发热较高者可以短期少量应用解热镇痛药,体温下降后立即停用。③对于病因明确但是尚无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如流感等,如果病人发热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适当延长解热镇痛药的使用时间。④对于发热病因已确定,但针对病因的治疗在短期不能起效,病人发热较高或者发热不高但难以耐受,像肺癌发热,可以使用一段时间的解热镇痛药。
常用的解热消炎镇痛药有:①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等;②乙酰苯胺类:如扑热息痛等;③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④邻氨苯甲酸类:如氯灭酸、甲灭酸、甲氯灭酸等;⑤芳基烷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等;⑥其他:如消炎痛、炎痛静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有扑热息痛、消炎痛和一些新合成的不良反应少的药物。解热镇痛药只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低或者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它对人体内部的产热过程没有影响,只是通过扩张血管、出汗等途径,加强人体的散热过程,从而起到解热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热虚弱病人以及老人和小儿应慎用,以免因大汗引起虚脱。成年人体温超过38.5℃,可以适量应用解热镇痛药。
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服药期间要观察有无大汗淋漓、极度虚弱与血压下降等虚脱现象,如果有这些现象出现,应按具体情况采取补液、保温和应用升压药等措施。②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过敏、粒细胞减少等副反应,长期服用者还应定期检查血常规。③不可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④胃病患者应慎用,以免加重胃痛,甚至引起胃出血。
小贴士:用手摸额头测试体温准确吗
当怀疑自己发热时,人们总习惯自己用手摸摸额头,凭手的凉热感觉来判断是否发热和发热的高低。家中的亲人也常用此法去摸别人的额头,看是否发热。其实,无论是用手测自己还是测别人,都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人体各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各部位对热的感觉(敏感度)也不一样。而且各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有时候你摸后认为不发热,他摸后可能觉得是发热。另外,发高热的病人可以有发冷期,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体内产热增加,此时肛门测温可以发现体温增高,而额头皮肤不一定有较高的温度,这时摸额头更容易产生错觉。更何况冷天人们的手常暴露在外面,温度下降,此时用手摸额头有些热。因此,用手摸额头判断是否发热的方法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