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雯
(上海市黄浦区顺昌医院,上海 200023)
死亡是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死亡质量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1]。本文对在上海市黄浦区顺昌医院就诊的90 例临终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对其死亡质量的影响。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上海市黄浦区顺昌医院就诊的临终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患有在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的疾病,均预计会在6 个月内死亡,且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其中排除意识不清、未参加医疗保险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临终关怀组(45 例/ 组)。常规组患者中有晚期癌症患者22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9 例,其他疾病患者4 例。临终关怀组患者中有晚期癌症患者23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 例,其他疾病患者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临终关怀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方法是:1)提供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入住临终关怀病房,使其能够在病房内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患者的视线范围内放置对其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尽量尊重其生活习惯。2)满足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提供多种饮食方案,嘱咐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必要时对其进行营养支持。采用合理的干预方法改善其排泄紊乱的情况。定期为长期卧床的患者擦洗身体,保持其皮肤的清洁干燥。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存在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定时对其进行雾化吸入、低流量吸氧等治疗。对于存在明显疼痛感的患者,采用安抚、鼓励、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消除其对疼痛的恐惧感,并根据其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合理选用音乐疗法、针刺疗法或镇痛剂对其进行治疗。3)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说出内心的苦恼和忧虑,并通过对其进行死亡教育来消除其不安感和恐惧感,使其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鼓励患者与亲友保持联系,嘱咐患者的亲友多陪伴患者,使其能够逐渐接受即将面对死亡这一事实。4)推广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根据生前预嘱对患者进行治护既保障了患者的生命自主权,也可减少患者家属的纠结。指导患者确立生前预嘱是对其生命尊严和权利的维护。因此,在患者清醒时,应详细地向其讲解确立生前预嘱的优点,并指导其完成生前预嘱的确立。5)患者家属的照护。对患者家属进行尊严死教育,详细地向其讲解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使其能够明白尽管医疗手段可使死亡延缓,但无法起到阻止死亡的作用。引导其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亲人即将离世的事实,嘱咐其重视亲人的死亡质量[2]。
采用日本学者Miyashita 等制定的善终期望量表(GDI)对两组患者的死亡质量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死亡质量越高。
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顺利完成,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积极配合本研究。研究中共发放100 份GDI 问卷,全部成功回收,回收有效率为100%。
接受治护后,常规组患者的GDI 评分为(117±19)分,临终关怀组患者的GDI 评分为(138±21)分;临终关怀组患者的GDI 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
死亡是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逝”是人生旅程圆满的必要条件。对临终患者进行科学的临终关怀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且对提高其死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笔者认为,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具有以下作用:1)指导患者确立生前预嘱能够保障其生命自主权,减少患者家属的纠结。2)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可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3)为患者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可使其能够以平静、坦然的心态面对即将死亡的事实,减少医患矛盾。4)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病房环境、尽量满足其身心需求可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临终关怀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准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临终关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探究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对其死亡质量的影响,笔者对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上海市黄浦区顺昌医院就诊的90 例临终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护后,常规组患者的GDI 评分为(117±19)分,临终关怀组患者的GDI 评分为(138±21)分;临终关怀组患者的GDI 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可有效地提高其死亡质量。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