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哲学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等,他曾向汉武帝上书,建议独尊孔子之术,得到采纳,奠定了儒家学说在我国政治思想中的地位。其著作《春秋繁露》是论述儒家伦理礼义的名著,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养生思想。
董仲舒谈寿命,有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说:“寿之为言,犹雠也。”“之为言”是古代训诂学的术语,表示即释者和被释者之间在读音上相通。这句话意思是说寿(shòu)、雠(chóu)二字读音相近,说明它们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关联。
寿指寿命,雠有应答、相应的意思,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原来董仲舒是借这两个读音相近的字来发挥他的养生思想。他将“雠”解作“回报”的意思。他说:“寿有短长,养有得失,及至其末之(也),大卒(率)而必雠。”意思是说你的寿命长短,取决于平时养生的得失,最终得到的回报是成正比的。具体来说,“寿夭于其所自行。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寿雠于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寿亦雠于不久”,一切都取决自己平时的言行是否符合养生之道。符合的话就得到长寿的回报,反之得到的回报就是短命。
寿命多少不是上天注定的吗?董仲舒承认这一点,他说“短长之质,人之所由受于天也”,但他认为上天只是给了每个人基本的资质,在这个范围内能不能尽量长寿,全在于自己是否自律。他说,千万不要因为上天给予的资质有好和不好,就怀疑个人努力的意义,“天长之而人伤之者,其长损;天短之而人养之者,其短益”。意思是说,天赋的资质即使能长寿,但如果你不讲养生而不断地损害身体,天赋的资质也会受损;天赋的资质即使并不长寿,但如果加以充分的养护,也能增长。所以说,“久与不久之情,各雠其生平之所行”,生命最终是否长寿,就是对你生平言行的应答。他这种“寿者雠也”的思想,通俗地说就是“寿在人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董仲舒认为人们应该如何努力呢?首先,他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准则——“天地泰”。他说:“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天地泰”是《易经》中的一个复卦卦象,由上卦乾和下卦坤组成。由于乾属天在上,坤属地在下,儒家知识分子认为这正好符合天地之象,名位相配,是大吉之卦。所以董仲舒借这个卦象来比喻养生之理。他说:“是故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中和”可以说是儒家伦理中的至高法则之一,将其引申到养生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后,董仲舒提出了养生的基本路径——“循天养身”。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呢?
第一,要在生活中实践“中和”。要注意“中”和“和”是两个范畴,要配合起来领悟。通俗地理解,可以认为“中”是立场和态度,“和”则是行为和结果。董仲舒说:“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中”意味着不过分追求,例如“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对于居室来说,房子过高和过阔,其实都令人有不适感,所以合适就好了。所以“中”意味着在思想上端正,没有过多贪欲。
什么叫“和”呢?“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就是说即使把握了中道,能够不偏不倚,这只是最基本的;还要在做事时和调顺利,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所以说“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即合乎“中”能够“不失”,达到“和”才能“有功”。这一点确实可供人们养生参考。比如说有人觉得学习了养生道理,也注意听医生的话,但为什么看不到养生效果呢?其实还要看自己在生活中能否贯彻实行,对各种情况能够合理处理。董仲舒以情绪的调节为例说:“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自己本心虽然秉持中道,但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干扰时,能不能有效调节情绪,保持在中道呢?这就是“和”,即自我调节能力。
其二,男女之事要循天之道。董仲舒提出著名的“不盛不合”观点,反对过早的性生活与生育。他说“使男子不坚牡,不家室,阴不极盛,不相接。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此天地之道也”。另外强调房事要注意身体状况,具体地说,青年十日一行房事,中年加倍即二十日,中老年身体衰退宜再加倍至四十日、八十日,如果身体虚弱“大衰”者,要以月计,甚至十月一行房事。虽然这看起来比较苛刻,但董仲舒认为“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这是需要特别谨慎的。
第三,起居饮食都要讲究顺应四时。在起居方面,董仲舒提出:“凡养生者,莫精于气。是故春袭葛,夏居密阴,秋避杀风,冬避重漯,就其和也。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而无长佚。”
在食物方面,他也有一个很独到的观点,即“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意思是说,最好能按照时令,选择当季的食物。因为当令收采的食物最能反映四时之气。所以“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而违天不远矣”。不过有时根据阴阳平衡原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冬夏有时选择与时令特点相反的食物有益人体,例如“荠以冬美,而荼以夏成”,荠即荠菜,荼即茶,因为“荠,甘味也,乘于水气而美者,甘胜寒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气而成者,苦胜暑也”。董仲舒指出,如果夏天“群物皆生,而此物独死”者,或者冬天“群物皆死,如此物独生”者,往往有特殊性能,值得特别关注,可食者宜多食之。中医所说的“司岁备药”也用到这一理论,如至夏而枯的夏枯草,凌冬不凋的黄柏、麦冬等,药性独特,就属于所说的“可食者”而有益于人之类。
可见,董仲舒以其精深的理论造诣,不但为汉代官方思想打造了一个思想框架,而且对养生也有独到的认识,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