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琳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601 年,当时是由意大利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献给明神宗的,那个时期叫“古钢琴”,也被称为西洋铁丝琴。如果从这个时期算起。钢琴进入中国已经有四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中国钢琴艺术文化发展的初期,很多的音乐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等,同时也成功创作出了我国特有的钢琴曲目,其中著名大师赵元任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标志。之后著名作曲家萧友梅更是模仿了唐大曲的结构形式创作了著名的《新霓裳羽衣舞》,这首乐曲创造性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本民族特色相融合,创作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元素。同时也保存了近现代作曲家的创作形式,体现出了作曲家想要表现的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对中国近代时期的音乐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另外还有黄自的钢琴曲《春思》,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是以欧洲的古典和声为基础,但却鲜明地表现出了东方特有的色彩和神韵。以上这些钢琴曲目的创作都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民族风格形成的成功性探索。
自上个世纪初期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后,我国很多的大城市一些院校都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并且也开设了钢琴课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确立,同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历史探索也拉开了序幕。这个时期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是将欧洲对比复调技术与我国五声性旋律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来,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理论相结合,可以说该作品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先河,这首作品的成功创作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后,江文也的《断章十六首》《五首素描》,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钢琴曲目的诞生都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多的钢琴专业人才开始大量涌现,创作出了诸多的具有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民族特色的钢琴教材,改变了大批的优秀钢琴曲目,同时也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夕阳箫鼓》《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梅花三弄》等。
上世纪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在北京和上海音乐学院这两个专业学院开设了钢琴专业课,而且其他各类院校里的钢琴专业也纷纷建立起来,并且还有着非常完备的教育体系和高超的技术水准。更可喜的是很多院校还将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教学首次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不少国外的优秀钢琴家也来到中国进行讲学,国际前沿性的钢琴文化也逐步传到了中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钢琴音乐家不断进行着民族和声方面的探索,如陈怡的《多耶》、权吉浩的《长短组合》、以及周龙的《五魁》等等都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追求民族神韵的典范。还有的钢琴艺术家开创了个性化的作曲技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如赵晓生的《太极》、彭志敏的《风景系列》《八山璇读》、郭文景《峡》、何训田《拂色图》、叶小纲《纳木错》、陆培《山歌与铜鼓乐》等等,这些极具个性的中国钢琴音乐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从这些钢琴作品来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实现继承与借鉴的有机融合之路,是一条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文化成果中的优秀成分之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钢琴音乐文化有着非常渊源的历史,有着非常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样中国的钢琴文化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几百年来经过了我国众多钢琴音乐家综合众家的艺术精华后努力形成的,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并且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诸多的民族性特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和特性其实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不但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内蕴,而且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这就从某种角度上鲜明地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精神。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及文化发展的轨迹脉络。如《黄河》作为钢琴协奏曲就是用扣人心弦的异常有力的跳跃音符鲜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激愤和悲壮,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敢于反抗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再如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就是对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庆祝翻身解放场景和心情的最好描述,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则塑造陕北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苍茫、恢宏之中深藏悲壮凄凉,沉郁、寂寞之中孕育刚毅与稳健,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历尽沧桑的陕北劳苦人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更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新时期所创造的辉煌,亲切深情的展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非常特有的神韵,也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基础,所以就形成了很多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表现出较强民族性特点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单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作品的内容、题材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异常鲜明的。如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中的诸多传统音乐的改编曲就成为了能够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一种途径,大大提高了国人的审美能力。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中很多作品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族音乐及民歌。采用了民族音乐的风格、民族音乐的音调及节奏的作品,如尚德义创作的《喜丰年》就是采用了东北民间小调的旋律,同时也是在黑龙江民歌《丢戒指》的曲调基础上创作的,类似的钢琴曲目还有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之《乡土小调》等等,另外,很多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中的诸多作品在旋律写作方面,基本都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音阶,但是与传统又不是完全相同。如在和声写作方面,主要以西方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为主,同时还采用纯五度、纯四度音程来表现空洞的音响效果。附加音和弦在西方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中运用频繁,中国作曲家在用民族化和声手法时与德彪西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是,就旋律的形态以及音乐的文化内涵来看,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与他们是有不同之处的。另外采用民歌基础来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又分为几种:首先是直接引用民歌而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黎英海编曲的《民歌小曲五十首》,这部作品最大程度的在曲调上保持了原有风格,但是在表现力方面却比传统的民歌更有魅力,让传统民歌散发出了更为鲜亮的光彩。其次就是在直接引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调整。这种类型的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摇篮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蓝花花》等等。这类钢琴音乐作品的特点不仅保留了原有民歌的旋律特点,而且也使用了多种的作曲技法,从而赋予了这些民歌更为鲜活的色彩。还有一种类型就是选用民歌素材进行全新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作品的内涵被赋予了非常鲜明的民族音乐因素。如《南海小哨兵》《庙会》《花鼓》等等。正因为这样,近现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不管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都有着一定的文化结构和顺序。中华民族审美的形成也是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生成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时间大约有100 多年,在这100 多年的时间里许多重要的音乐理念和思想都被积淀了下来,特别是深受中国这个几千年文明古国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就被赋予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审美特色。我们知道,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来,这些作品在旋律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也在这种为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创作的实践中实现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在审美心理上的差距,这必然会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民族化进程中形成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钢琴演奏者要想把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演奏出理想的效果只是靠演奏技巧是不够的,还要求演奏者对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有着透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精髓和韵味。目前,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发展进程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与演奏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吴琳,无锡太湖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研究》
(批准号:16YSD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