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慧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平衡,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环保领域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控制好二氧化碳排放成了每一位公民必须思考的课题。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在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内化提高的作用,促使其一生自觉追求“低碳”生活。
关键词: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低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3-0207-01
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追求“低碳生活”已经不是小事,而是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当代青少年环保意识薄弱,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加强“低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作为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联的综合性学科,更是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激发学生不断提高环境责任感的最佳教学基地。
本文试从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实施“低碳”教育的策略、“低碳”教育的意义入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内化;重形式、轻反思的现象。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课本118页写到:“温室效应”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的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恶果。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激情、照本宣科,甚至为了赶进度、应付中考,跳过不学。事实上,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死存亡,如果我们教师表现出的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一笔带过,学生怎么会领悟它的危害!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我们有义务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低碳”教育的幾点策略
2.1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浙教版教材中不乏涉及“低碳”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低碳”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把这些内容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
(1)以地方的一些素材渗透“低碳”教育。在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P116中提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的燃烧。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素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环境现状的材料:如热电厂发电企业,每年燃烧的煤炭量数以万吨计,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基本上都是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用这样的实例呈现,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2)以时政案例打动学生渗透“低碳”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如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召开等案例,它们的引入必将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共鸣。
在G20峰会期间在杭州方圆200公里范围内禁止排放污染气体,汽车实行单双号限行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案例很能刺激学生的神经,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不再是危言耸听的传闻,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时政案例感受到“低碳”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跟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低碳”必须从现在、从自身做起。
2.2课堂外渗透“低碳”教育,强化学生的“低碳”责任。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低碳”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单靠课堂的介绍远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促进学生“低碳”意识的提高,实现教育所要达到的各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情境,强化“低碳”教育。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要想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条重要途径。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一些热电厂等燃煤企业,了解企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策略,让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所在,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低碳”行动从自身做起。要实现“低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单靠国家、团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还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这种意识,必须在实践中强化和提升。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低碳生活”竞赛小组,采用相互监督的的机制,评选出“低碳生活”优胜小组、“低碳生活”明星等。此外还可以和学校的垃圾分类等一些实际行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会、班级大力做好宣传工作,通过评比、表扬等方式让学生成为低碳生活的崇尚者、实践者。
3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低碳”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逐渐树立起“低碳生活”的现代社会观,以人和地球的和谐相处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开展“低碳”教育的意义在于:
3.1让学生反思现有生活的耗能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源,也因此衣、食、住、行、娱乐与教育,都与“低碳生活”有关联,“低碳生活”就是减少没必要的耗电。统计显示,电脑待机时消耗的电能最多,一台台式电脑待机时功率大约是几十至近百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它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2努力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低碳”生活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实践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只有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并且真正行动起来,才能有效缓解人与自然日益严重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影片《2012》的场景只是虚幻的描述,永远不会到来!让莘莘学子都懂得,“低碳”生活,势在必行,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初中科学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P3
[3]舒展苞:浅论初中自然科学学科中的环境教育.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