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诺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经常会出现教师一堂言,只顾自己讲却不顾学生听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地改进教学策略,最终发现只要教师教学设计得合理,还是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反思;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3-0246-01
这是某个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炎热的天气、繁琐的内容。我在教室边讲边板书,按照课本的顺序讲对象的属性,先讲所有对象的共有属性,接下来讲命令按钮的特有属性,然后是标签的特有属性,最后是……
没有最后了,因为学生已经倒下一片。
我讲得热情高昂、浑身是汗,可是学生们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见此情形,我赶紧打住,改变策略,停止讲课,让学生先对照课本做学案上的练习,并且说明下课要收。对照课本找答案是学生的强项,再加上淮中学生普遍有不拖拉作业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们的状况马上有了改变,动作快的赶紧翻书找答案,动作慢的,包括那些先前倒下去的学生也都开始行动起来。
这是一节在教室上的理论课,讲的内容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的“对象的属性”,对象的属性即对象所具有的外部特征,比如高(height)、宽(width)、上边界(top)、左边界(left)等属性,需要掌握的对象有4个,每个对象的重要属性有10个左右,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内容琐碎,容易混淆。由于担心学生在机房听课会分心,所以我临时决定这节课安排在教室上,可是学生对这种上课方法的反应却让我大跌眼睛。
从教室回来后,我仔细反思了这节课,发现我犯了一个重教轻学的错误:只想到了怎样教干扰少,却忽略了学生应该怎样学效果才好。本来想让学生认真听讲,于是排除了機器的干扰,可是与此同时让学生也失掉了实践的机会,不可取;另外,本节课的内容虽然较繁琐,但是却不难理解,无需花太多时间讲解,应该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尝试。
在此反思的基础上,我在第二天的课上进行了如下改进:上课地点又回到了机房。我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属性一一列在机房前的白板上,教给学生调整属性的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己动手分别调整每一个对象的相应属性,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属性的含义及作用,同时填写学案相关内容。
改进后的第一节课是一个强化班。
由于在学习中,学生成了主人,通过自己动手改变对象的属性,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验每一个属性的不同,在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效果也不错。在随后的提问和总结中,效果都很令我满意。
紧接着是一个普通班。
前面5分钟左右的导入和演示讲解都很顺利。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实践时,前面几分钟还不错,但是7、8分钟以后,开始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仍然饶有兴致地探索着,边看书边实践边填写学案,或者边看白板边尝试边看书验证;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却出现了不愿探索、左顾右盼等明显动力不足的表现。
两节课上完了,我又开始了思考:把课堂长时间交给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同学学习动机强烈,探究意识较浓,动手能力较强,时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不满足于别人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他们要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来学习,因此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往往效果较好;可是也有一些同学不那么善于自主学习,他们往往喜欢现成的结论,不愿意动手尝试,对于目的性不强的任务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改进后教学设计,在有的班级效果较好,可是有的班级却效果一般。
我决定再次改进教学设计。
这次我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奇偶判断”实例来引入,在演示完程序之后,我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界面的设计上,提出本节课的具体任务:设计一个判断奇偶数的界面,在这个界面的设计过程中包含了需要掌握的4个对象的大部分属性。在以“标签”为例讲解完几个属性后,我将让学生自己探索其它三个对象“命令按钮”、“文本框”和“窗体”的相关属性,设计出类似上图所示的界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相关属性值,如前景色、背景色、字体、字号等。
下一个班又是普通班。
当引入新课、演示讲解、布置任务等流程结束后,我开始观察学生的反应,果然明确的学习任务加上合适的引导,使学生们的学习很积极也很投入,几乎没有同学再左顾右盼,表现消极,因为,这样一个具体的任务难度不大,完成了以后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而且开放性的设计还让他们有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主编.算法与程序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