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开始呈现改善趋势,区域空气重污染天数也有所减少,尤其是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超标天数明显降低。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到2019年,这3个区域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55%、39%和40%,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关键词:区域气象条件;减排;空气质量;改善
中图分类号:X51;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4-0118-01
引言: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导致雾霾等恶劣天气时常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污染问题,保护空气质量,常采用自动监测的方式来实时采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反馈的信息来针对性判断空气质量,借此制定环境空气保护的措施。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中,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十分重要,因此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从不同的环节把控,为环境空气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影响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
1.1经济环境方面。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比例的产业结构,不同的生产形式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与利用率不同,且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与空气污染物始终呈现正相关。因此观察一个区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基本分析出该地的空气质量水平。其次,该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企业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科技水平的提升带来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品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在产品产出量一定的前提下,企业购买的化石能源的数量大大降低了,从而提高了这一区域的空气质量,同时,产出比升高的同时,企业可以留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再次提升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
1.2社会环境方面。首先,该市在近几年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和消费者都进行了庞大规模的生产行为与消费活动,全市的人口虽然增长缓慢,但是私人汽车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草皮绿化的覆盖率明显降低。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和消费者对能源的消耗量也日益增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其次,资源环境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可以承受废弃物的能力。废弃物存在气、液、固三种形态,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想改善空气质量,我们所关注的能源废弃物不仅仅是空气中的颗粒物与污染物,也需要重视固体废弃物和液体排泄物。最后,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我们可以通过居民常用的天然气和水资源的消耗量来评判。
2区域气象条件和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2.1负离子技术。利用一定浓度的空气负离子来净化空气及消毒,是因为负离子极易与空气中微小污染颗粒相吸附成为带电的大离子,沉落在地面等的表面,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负离子能使细菌蛋白质表层的电性两级颠倒,促使细菌死亡,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高压电场会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负离子会随着气流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使人们在清洁的空气中感受负离子新鲜空气。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负离子的除菌效果超过浓度为3/100过氧乙酸的杀菌效果。蒋耀庭等报道,在室内用人工负离子作用2h,室内空气中的悬浮微粒、细菌总数和甲醛等的浓度都有明显的降低。
2.2植物净化技术。传统吸附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吸附净化的手段,指的是利用活性物质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这一技术的使用基本上不会对室内生活的居民产生消极影响,也不会产生有害身心的物质。与此同时,这一技术主要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也极易出现环境内部的饱和现象,导致一部分有害物质不能够被植物充分吸收。一旦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又缺少后续的人工处理,将会加重环境问题,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急剧恶化现象,加重环境污染。
2.3营造社会环保风气。从初中、高中生的教育导向来说,环保始终是学生教育中的一大课题,政府教育部门可以继续提高环保知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占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相关活动中去。此外,政府要开放与社会企业互相沟通的双向通道,广泛收集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重视人民对政策执行程度的主观反馈。
2.4吸附法净化。吸附法是利用某些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活性炭、Al2O3、硅胶和分子篩等吸附剂吸附空气中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消除有害污染物的目的。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已有悠久的历史,自20世纪初活性炭实现工业化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采用最新的技术使纳米材料负载到炭材料的表面和孔隙内部,使炭材料的吸附性能与纳米材料空气催化性能得到有机的结合配方研制而成,对各种装饰材料所释放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气体,具有吸附、净化之功效,无二次污染,而且作用强效、持久。活性炭是经过活化处理的含碳物质,本身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活性炭具有了非常发达的树枝状微孔结构,50克装修除味活性炭的微孔内表面积平均在5万平米以上,比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还大。活化后的微孔结构在形成发达的内表面积的同时,也形成了发达的细孔容积,可以捕捉更多的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子,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结束语:不同气候条件下区域历年气象条件和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的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力度的增大,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显著。但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仍不容忽视,区域减排控制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卞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12):170+172.
[2]窦乾,张良.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及其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51.
[3]李芬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模式及不确定性成因与改进[J].能源与节能,2018(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