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信心百倍,但内心还是很怯场的”

2020-12-03 11:45李慕琰发自南昌
南方周末 2020-12-03
关键词:华明李家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李慕琰发自南昌

南昌前市长李豆罗退休后回到家乡西湖李家,投入乡村建设工作,至今已有十年,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二十多万粉丝。      受访者供图

李豆罗喜欢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的人生道理、处世哲学,许多人慕名前来,争相与他合影。

网络图

★“以前村庄上的事,再错错不到哪里去,现在这个网络可能传到台湾去,传到香港去,传到美国去,这都有可能。它是无边界的,可能你说这些话,站在这面是对的,站在那面好像又是错的。”

在南昌周边的小村庄西湖李家,退休市长李豆罗是最大的明星。大部分游客都慕名而来,到处搜寻李市长的身影,伺机与他合照。他几乎每顿饭都要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

尽管长期从政,李豆罗却从不喝酒,他端起茶水,用一贯的顺口溜做漂亮的开场白,“我这个人,没有领导风度,但有农民习气!”满桌鼓掌喝彩。

农民出身的南昌市长李豆罗退休后做回了农民,2020年在MCN公司的鼓动下,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二十多万粉丝。他74岁,梳着大背头,总穿一身迷彩服——这种裤子腰高裆大,蹲下去干活最方便。

当年在任上,他也穿西装、打领带,只是一口塑料普通话不改,别人说他“一看就像农民”,他大嗓门回应,“什么叫像? 本来就是农民!”

李豆罗心直口快,做决定向来不超过一分钟。五一劳动节,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要为他开抖音带货。他们说的那些时髦词,流量、算法,李豆罗虽然不懂,但一口就答应下来,能宣传西湖李家,那就是好事。他立刻提了三个原则:一,要为江西、为南昌说好话;二,个人不拿一分钱;三,带的货要符合国家和行业规定。

他把这三条原则写成书面报告,用挂号信寄给了南昌市现任领导。“到最后批没批我不晓得,我不管,反正我已经向组织做了报告。”李豆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那些短视频里,李豆罗一边摘着菜,一边讲自己的处世哲学,有时下地种菜摘果子,写毛笔字,练武打拳。

收到的评论五花八门,除了顶礼膜拜,还有不少求助。有人问生病了该去哪个医院、失业了能否介绍工作,还有人跟老婆吵架,老婆把钱都卷走了,问李豆罗该怎么办。有条私信问:李市长,我能叫你爸爸吗?

家人和朋友担心言多必失,劝李豆罗低调些。但李豆罗说自己早就习惯了,做市长、做高官,哪一天不是战战兢兢?“因为我一直就在刀尖上跳舞,一辈子就是这样的。”

“不要天天让我去卖咸菜”

在李豆罗之前,抖趣公司最大的网红是一只鸭子和一条柴犬。“阿酱鸭”是百里挑一出来的明星鸭,除了上镜,还看中它性格活泼又听话,拥有了四百多万粉丝。

负责李豆罗的导演朱生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宠物号的好处是可控,它不会离开你,不像人需要沟通、红了还可能跑路,“要它加班,它就加班”。但要想变现,还得靠活人号,粉丝黏性更大。公司创始人方臻想到了李豆罗。

李豆罗还是市长的时候,江西电视台的记者有天早晨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用机器对着他,说要拍“市长的一天”。李豆罗说,跟着我走,直接就把他们带上了。那一天他开了七个会,车上吃了两个馒头,直到晚上11点回家。

再后来,江西卫视做了知识竞赛节目《你不知道的江西》,这帮年轻人又来邀请已退休的李豆罗。方臻是当时的制片人,按照电视思维,李豆罗个人风格鲜明,“非常接地气,看上去普通话不标准,但非常讲究平仄押韵,出口成章,保证没读过书的人都能听懂。”

最后一期比赛,节目组原本属意一位出租车司机夺冠,但李豆罗实在对江西太熟悉,所有问题全都答了出来,成了节目总冠军,拿下20万奖金,全部归西湖李家。

按节目设置,选手答错题的瞬间,脚下的舞台会突然张开,跌进2米深坑,作为惩罚。第二季节目又请来李豆罗,没人发现设备搭错了线,李豆罗答错离场,主持人刚说完“我们欢送李市长”,按钮一按,旁边赢的选手掉了下去。

第一次去西湖李家请李豆罗开抖音,方臻就带着拍摄团队,他指着饭桌上的梅干菜问,说一下梅干菜好吗? 李豆罗张口就来,不需要任何脚本和镜头设计,“相当于至少一半的导演”。

之后再去,许多游客是看了短视频来的。方臻发现,第一次李豆罗在食堂门口送走他们,非常客气,第二次坚持把他们送上了车,第三次走的时候,塞给他们一大堆桔子、鸡蛋、月饼。

对年轻人的东西,方臻觉得李豆罗未必立刻理解,但他不会抗拒,“他只要感受到这个是好东西,可能就会反推。”

李豆罗也会掏出手机给他看,“二十年没联系的朋友跟我联系了”。方臻对南方周末记者解读,“其实领导干部就是这样,很多人退休之后的兴趣爱好是摄影,有些人是旅行、写书,每个人还是需要这种存在感。”

即使已经远离官场,李豆罗的市长身份在网络平台依旧有敏感之处,用户名和身份认证经过了反复修改,关键词里出现“老市长”三个字就会被屏蔽。运营这个号,分寸只能自己揣摩,方臻说,“我们潜意识里面会把那些东西屏蔽掉”。官场话题基本不涉及。

大部分拍摄内容是临时起意,跟着李豆罗的生活,发现什么就拍什么,例如他每天健身,力大无比,他们就让他单手举起50斤的石锁。有观众不信,于是李豆罗又表演了拉开有五根弹簧的弹簧扩胸器。

有时朱生华写好的台词,李豆罗感到不符合他的性格,就改成自己的话来说。带货的产品基本都是农产品,有次让他讲一款药,李豆罗回绝了,“我不能碰这个事,因为我不懂那个东西,万一那个药伤了人命,不找你,找我,我担当不起。”

还有一次要介绍芝麻丸,朱生华注意到李豆罗的头发乌黑茂密,于是设计了台词,说这和喜欢吃芝麻有关。李豆罗认真拒绝道,“我这个头发那么黑,因为是我染的。”

视频号所赚的利润,李豆罗个人一分不得,公司和西湖李家一半一半。实际上比起其他产品,农产品的利润本身就不高,对公司来说,一晚上卖一万多元的货,只能挣到几百元。方臻说,除去人工成本和宣推投入,这个号目前仍是亏损状态。但李豆罗带来的收益会体现在其他方面,有了老市长的品牌背书,会增加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信任感。

而对西湖李家来说,短视频的收入同样是杯水车薪,“那有多少收入,主要是宣传,不是为了赚钱。”李豆罗的老伙伴黄华明说。

李豆罗不喜欢总是带货,怕人说闲话。他给朱生华提意见:这个咸菜好,你们年轻人去卖,不要天天让我去卖咸菜,人家会厌烦这个。

“不要掉到钱眼里去,整个东西都是钱钱钱,听到这个东西我就不高兴。”李豆罗直言不讳,“我现在有工资,我要那个东西干什么? 我带到哪里去? 我有几千块钱工资,我不抽烟不喝酒,我要什么?”

“还没到八十岁,我们几个人不能换”

退休回乡,李豆罗蓄谋已久。2010年1月,李豆罗以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做完最后一次报告,从市政府大院乘车搬回了老家,4小时车程后,开始筹钱搞乡村建设。这段经历被他总结为,“从农民到市长,我花了40年,从市长到农民,花了4个小时。打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

刚回来的时候,村里光秃秃的,李豆罗喜欢种树,理念是“见缝插绿”。1970年他还在村里当书记时,就在湖边规划出一片林场,495亩地,三面环水。那时候还没有生态的概念,李豆罗凭直觉,从小他看书里写,古时村庄都有树,比如北宋词人秦观写道: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村庄就漂亮,要有这种感觉。”

西湖李家逐渐变得郁郁葱葱,中秋时节,满村都是桂花香。李豆罗谢绝了许多想来投资的厂商,一位七十多岁的台商要赞助树种,“那我求之不得,栽树不怕多”。大大小小的樱花树,大雪天从广东运来,李豆罗和村里老人齐上阵,开拖拉机挖洞,一棵棵栽下。花了三个冬天,种下了三万多棵樱花树。

2020年夏天遇上洪水,樱花树不能沾水,一下死了三分之一。“我眼泪都掉出来了。”李豆罗指着湖边124棵幸存的小树说,水再涨50厘米,这些也保不住。

“我们都在这里吃了苦的,你知道吧?”黄华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几个都是贫苦出身,洪水根植在幼年的记忆里,大水淹死了稻子,穷得没饭可吃。决堤的时候,无论白天夜里,大家都要赶去挑土,一担一担地堵住洪水。

后来,几位伙伴都进了政界,李豆罗最出众,当上了县委书记,通过水利部门立项调查,为村里建了圩堤。“你手上没有权,要什么没什么,你哪搞得起来呢?”黄华明说。

1982年,李豆罗派当时在县委宣传部的黄华明回来抗洪,俩人站在西湖李家的山头,看着这个从小生长的穷乡僻壤,决定认认真真把它建设好。从那时起,不论李豆罗身居何位,心里都挂着这件事。“不在这里出身的人,体会不到(这种感情)。”黄华明感慨。

▶下转第20版

猜你喜欢
华明李家南方周末
一碗鱼头面的江湖自由
“称霸”试衣间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程序员之死
李家正 釉·画
叶华明
数到一万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