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荣
摘 要:本文基于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框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来粗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和培养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国家认同意识
国家认同指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归属的国家以及该共同体内身份、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认可和接受,并由此产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小学阶段正处在他律与自律道德的关键转型期,而关注到该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无疑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也是公民资格的表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打造其作为主人翁的归属感。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则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比如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再享有宪法规定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要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再如,在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呈现方面,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既有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有对家庭的义务。除此之外,还关照到了儿童这一低龄群体对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疑惑。比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其违法失职行为均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而在六年级教材中也尤其强调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要履行爱国的基本职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利益,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战斗,在安定之时要奉公守法。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活动都旨在增强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和义务行驶等方面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真实案例来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参与的一些有效途径,以此培养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意识和能力,借助活动栏目来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情境当中,促进其对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民族统一意识的建构
我国多民族的实际国情以及民族统一意识的培养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也是作为培养学生国民意识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中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容,整课内容对我国多民族统一的意识进行了论述,主要从我国的多民族构成、民族特点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展开,体现了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塑造。如“我国各民族汇聚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并且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再如,教材插图中设置了有关民族共同建设的讨论内容:“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像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再比如棉花、芝麻、大蒜等农作物也均是由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除此之外,教材的相关链接以及活动园中也有不少涉及多民族元素的内容。比如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许多经典就源于少数民族,活动园中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差异。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作为班会主题,安排了爱国歌舞、精准扶贫故事演讲、传统文化兴边富民、民族团结课本剧等活动,可以说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意识,无疑为其日后形成自觉维护祖国民族团结统一、反对分裂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行为准则和前提。
三、思想精华与传统礼节
(一)物质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属于比较受重视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而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占比。首先从物质文化方面来看,物质文化可以说包含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愈加频繁的现代,增强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物质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显得十分重要。教材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地区、民族差异的文化产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绍,比如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丝绸、精美绝伦的瓷器、造福千秋的工程建设等。这也在向世界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精湛技艺。在介绍物质文化的過程中还穿插了关于我国南北地区及民族差异的相关内容,不同民族的日常需求使得其物产也不尽相同,这也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且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映了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优秀道德准则、规范和品质,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进行了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着重强调了个人修身、家庭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等相关的传统美德,具化为了诚信、友爱、敬老、孝顺等多个方面。而教师通过教材来详尽地展示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承这一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教材的开发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清醒的教育理念,而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则更需要以教育理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行为。针对新课标、新课改以及新教材,教师更要走出舒适区,去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国家教育内容来挖掘点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晓洁. 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道德与法治教材:新名称下的新挑战[J].今日教育,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