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西南地区气象干旱灾害及气候环境变化

2020-12-03 08:51徐海亮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距平时间尺度西南地区

徐海亮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 102208)

1 西南地区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综述

1.1 西南地区的气温、降水变化与旱涝分析——以贵州为例

图1是近60年贵州多个代表性市县雨量控制站实测资料的年度降水距平分析的结果(相关数据资料来自水利部信息中心业务平台,计算原理和参数物理意义不再赘述,见本研究“之一”[1]):

此降水距平曲线显示贵州不同地区在1960年代初、1970年代初和后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初与末段、2000年代中段和2010年代早中段存在较大的干旱过程.其中在21世纪的干旱阶段,遵义、黔西、兴仁3个控制站达到了重旱的程度.与本研究“之一”中云南的年度降水距平相比较,云南、贵州两省较严重的干旱阶段具有同步性.说明尽管不同地区干旱机制不一定相同,但云贵高原水旱灾害变化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共同规律.

图1 贵州省1960~2019年8个控制站年度降水距平分析曲线

就贵州干旱气候变化趋势和转折点分析而论,较典型的是陈学凯利用该省1960~2013年19个站点气象逐日资料,基于Sep-SPEI-6指数,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其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1991、2001年前后贵州省气候发生了突变.与第一阶段(1960~1991年)相比,第二阶段(1992~2001年)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均减少了10.59%;第三阶段(2002~2013年)较第二阶段干旱发生分别增加了23.67%和24.74%,旱涝趋势呈现马鞍形变化.本世纪初,研究区域的干旱历时与强度增加显著,与西南地区多年地表干湿变化规律相吻合.[2]

图2 贵州省降水和潜在蒸发量年际变化[2]

图2显示,尽管近60年来贵州降水距平有过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多个马鞍形阶段变化,蒸发量距平也有过多个起伏变化,但总趋势看降水距平年际变化和蒸发量距平都呈现下降趋势.而本世纪以来,其蒸发量距平变化呈现持续抬升,且变化幅度很突出.

1.2 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尺度序列的干旱趋势分析

图3 1950年以来广西干旱成灾率变化曲线(据广西气候中心)

本世纪,广西干旱灾害严重,干旱呈恶化趋势,这一点首先在干旱成灾率分析中显示出来(见图3).

图4显示:广西的不同地区在1960年代初、1970年代初和后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初与末段、2000年代中段和2010年代早中段出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较大的干旱过程.与贵州年度降水距平相比较,两省较严重的干旱阶段有同步性.说明尽管两省的干旱规律存在差异性,但存在云贵高原东部和华南地区西部毗邻区水旱灾害变化的有机联系和相似规律.不过从对图4的分析看,21世纪以来,广西尚未达到云贵严重干旱的程度.

图4 广西不同地区1960~2019年八个控制站年度降水距平曲线[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四川和重庆控制站近60年的降水距平分析曲线,鉴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当然,该曲线蕴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气候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因素;有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一些高耗水种植面积增加或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广西丘陵区;有全社会水资源消耗量加大、河川径流变异;也有水利工程设施老化、灌溉管理工作废弛、社会整体抗灾力下降等综合因素.

温度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李艳兰分析了广西长期来气候变化与干旱关系,认为广西气温变化曲线(图5)与南海沿海海表温变化趋势一致[注]“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09-1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青科0991060)..

图5 1961~2009年广西平均气温变化,据Li2012

广西不同地区(包含春旱或秋旱期)的降水、这一点首先在干旱成灾率分析中显示出来(见图3).干旱特性有不同体现,而且基于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干旱指数考虑了因温度变化所形成的干旱指标.气温的上升,导致蒸发量急剧加大,直接触发了气象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

张景阳研究计算出广西不同季节春、秋干旱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其在2000年后均出现下降趋势,显示出广西地区世纪初期的气象水文干旱和农业气象干旱走势.结果见图6.

图6 1960年来广西春秋干旱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曲线

陕西师范大学唐宝琪对广西全区年均气温序列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全区及各分区气温相继发生突变,且突变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4]

通过对桂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不同地理分区的降水与旱涝分析,唐宝琪认为:“1960~2015年桂东北、桂东南、桂西北、桂西南各分区旱涝等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广西东部呈现偏涝趋势,西部则呈现偏旱趋势,与广西东西部年降水变化一致.”[4]

从自然降水过程分析,李艳兰指出:“1961~2009年广西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增加速率为4.6 mm/10a,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1961~1967年、1984~1992年、2003~2009年为少雨期,1968~1983年、1993~2002年为多雨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降水量偏多年、偏少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5%和45%;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偏多年、偏少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5%和55%.可见,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偏多年的出现频率减少,而降水量偏少年的出现频率增多.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来看,春、秋季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3.9 mm/10a和-12.0 mm/10a,冬、夏季呈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3.8 mm/10a和16.8 mm/10a.”[注]“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09-1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青科0991060).

广西的干旱灾害以秋、春旱为多,尽管近50年来,降水有增加趋势,但年代际变化显示,降水偏少年的频率增加,季节变化是冬夏降水增加,秋春降水愈更减少,年降水量增加同时,季节性降水不均衡性反而加大.所以从实际的农业干旱层面看,广西的季节性干旱程度增加了.廖春贵等的研究表明,基于21世纪的干旱,“2004~2015年间有6年发生干旱,发生春旱、夏旱、秋旱、冬旱的频率分别为25%、8.33%、41.67%、50%”,秋旱-秋冬旱,冬旱-冬春旱最为严重.“而广西不同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有不相同,“广西14个地级市发生干旱的平均频率为49.4%.广西发生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平均频率分别为6%、12.5%、8.3%、22.6%;其中南宁和梧州为轻旱易发城市,贵港、玉林、崇左和河池为中旱易发城市,崇左、河池、百色、来宾为重旱易发城市,河池、百色、崇左、南宁为特旱易发城市.”[5]

图7 1961~2009年广西降水量变化和农田受灾面积变化(据Liao 2017)

21世纪以来,华南降水总量虽然有缓增的趋势,尽管华南与西南交汇地区的广西农田受灾面积也比60年代、80年代的干旱高峰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干旱成灾率依然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以来,广西严重干旱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多,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图8 1951~2018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逐年变化

此外,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也是影响云贵、两广和海南降水与旱涝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南海夏季风指数长序列分析看,1978年前后,该序列发生明显突变,2003年之后的季风指数基本处于负距平阶段,与1978年前的基本负距平类似,而那时恰是处于“北涝南旱”时期.说明广西和贵州21世纪干旱趋势加重,可能具有类同的南海海洋气候环境背景.

图9 21世纪初期西南诸省市区干旱成灾率统计图(据《中国水利统计年鉴》资料绘制)

21世纪初,西南五省市区经历了一个严重的干旱灾害阶段.干旱成灾率统计显示,西南诸省市区自2007~2016年干旱成灾率均在50%以上,其中云南、重庆、广西成灾率较大,四川较小,贵州前期成灾率较大,后有缓解(见图9).

2 对于西南干旱的一些分析方法简介

2.1 地理区划方法在西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据统计分析,川、滇两省各地区气温升高普遍存在,且直接或间接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和干旱灾害的发生.杜华明等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1年的降水、气温资料为基础,分析认为近51年来川滇地区气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温增长倾向率为0.21℃/10a,而近51年来川滇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递减率为10.76 mm/10a.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西南周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四川盆地降水相对丰富,滇西南地区降水量最为充沛.而川滇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分别在1997和1999年发生了增温和降水量减少的突变.这可能是21世纪以来川、滇地区干旱趋势加重的一个最重要的气候背景[6].

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其西北侧是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南部为印度洋孟加拉湾,东临西太平洋的南海.既受到青藏高原热力系统和动力作用的直接影响,又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另外,在西南地区范围内包含了高原、山地、盆地、丘陵、谷地等多种地形.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和构建了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所以在降水分析中不能脱离地形地貌和周边的宏观形势,去孤立地注意局地站点降水量级信息.

在传统方法中,分区分类地理特征分析依然非常重要.齐冬梅等对四川省1961年以来近50年12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四川全省的旱涝分布可分为4个亚区——四川盆地西部、东部亚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亚区.从长期趋势看,盆地东部、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原亚区降水线性趋势减少,而盆地西部降水趋增(图略).可见四川不同地貌地区降水对于温度变化的响应是很不一样的.并且,当高原夏季风异常偏弱时,盆地东部和川西高原和西南山地,容易发生干旱,盆地西部易出现洪涝;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或南亚高压)脊线位置或北界异常偏北时,盆地东部容易发生干旱,反之,盆地西部易发生干旱.看来,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位置,对四川不同地区旱涝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7].此外,对于大西南5省区采用分类典型对比,将西南地区划分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地、广西丘陵和若尔盖高原5个典型地区.王东等通过西南地区130个气象站1960~2011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西南区近50年以来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得出近50年西南地区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变化趋势(见图10)[8].

图10说明:近50年西南地区SPI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49/10a,各区域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横断山区SPI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36/10a,即干旱程度减小;四川盆地、广西丘陵、云贵高原、若尔盖高原SPI均呈现下降趋势,各个地区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9/10a,-0.043/10a,-0.082/10a和-0.059/10a,表明这些区域近50年来干旱程度呈增加趋势,其中四川盆地最为明显,其次是华南广西丘陵区.季节变化上,大部分区域的干旱指数在春夏秋季均呈减少趋势,表现的干旱化趋势,秋季最为明显,冬季反之.从降水实际下降趋势看,云、贵两省下降最为突出,而非川、桂.

另一种区划的分析方法是姚玉璧等以云南临沧站代表“云南高原异常型”,四川新龙川站代表“川西高原异常型”,重庆酉阳站代表“贵州高原异常型”,四川平武代表“四川北部异常型”,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且特别的重旱就发生在这一系列地区,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

图10 1960~2011年西南地区及分区SPI值变化[8]

姚玉壁分析结果(见图11)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M≤-0.15的干旱区域主要分布于云南北部、川西和川西南山地(图11a),干旱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0%左右;其中M≤-0.30的中旱区分布于云南北部、川西片区部分区域,占总面积的11%左右;M≤-0.40的重旱区分布于云南北部、川西片区局部地区,只占到本研究区域的5%左右.历年干旱出现站次平均为31.7%.西南地区干旱频率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态势(图11b).干旱频率达60%以上的严重地区分布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频率20%以下区域分布于川东盆地、贵州、重庆和云南西南部区域;其余地区年干旱频率介于20%~60%之间[9].

图11 西南年平均干旱指数和频率空间分布[9]

整个西南地区的中、西部干旱化的程度总体上大于西南东部与西南隅.这是今后在干旱化区划与过程研究中,必须跟进监测分析和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寓于南部中国的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趋势分析

由于西南为南部中国的一个部分,所以也有研究把西南地区的干旱问题置于整个南方(大华南)来认识.张强等认为:“整个中国南方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的突变年出现在1997年左右.……气温突变前高干旱灾害风险区主要在云南省中东部和广东南部沿海,气温突变后高干旱灾害风险区主要在云南省东北部、四川东部.气温突变前的次高干旱灾害风险区主要在云南省大部、川北山区、广东南部,气温突变后次高干旱灾害风险区扩展到云贵高原、四川东部、广西中西部.通过分析,在南北旱涝趋势变化的1970~1980年,西南地区各省区降水均为负距平,1990年随整个南方降水偏多,西南降水偏多幅度最大,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为+2.5%;21世纪初的10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少,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1.8%,变异高达系数8.3%;2010~2015年平均降水量仍然偏少,变差系数更大.可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南方平均年降水量明显偏少,且平均降水量年际振荡幅度增大.”[10]这是旱涝气候变化及灾害研究中关键的一种趋向.图12显示出1951~2014年南方和西南地区逐年农作物干旱面积的变化,南方缓缓上升,而西南地区则呈现较大幅度攀升.

温度变化往往是干旱气候发生与发展的一个前提.王林等以干旱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特征为出发点,利用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并考虑温度影响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对我国西南地区近百年的干旱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11].通过与水利统计年鉴记载资料对比,证明SPEI指数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分别在1940年前后和2006年8月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而短时间尺度的SPEI具有季节和年际振荡的特征.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叠加会导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从而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比如2006年夏季的川渝高温干旱.相对而言,1972年我国西南地区虽然也发生了伏旱灾害,但由于没有多个时间尺度干旱叠合,旱灾并不严重.针对近百年温度变化对西南干旱影响的分析表明,高温对干旱灾情的贡献不可忽视,其权重常常可以达到20%~25%.

图12 南方和西南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变化[10]

王林等的结论表明:48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在1940年前后和2006年8月分别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量值均为-2.6.由于短时间尺度的SPEI具有季节和年际振荡的特征,因此当长时间尺度的SPEI处于年代际的低值时,很容易叠加短时间尺度干旱,从而导致极端干旱事件.对比1972年和2006年西南伏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发现2006年夏季的严重干旱是短时间尺度干旱和长时间尺度干旱不同周期灾害相互叠加所致.而1972年虽然也发生了伏旱灾害,但长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表现为轻旱或无旱的状态,也没有出现多时间尺度干旱叠加的现象.所以对于干旱的周期率分析和韵律分析十分重要,我们这里没有加以引述.

图13 1956~2013年全国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线性趋势分布(单位:%/10a,据Ren 2015)

此外,将西南地区的降水变化置于全国长尺度的降水距平线性趋势中的分析研究同样十分重要.

历史上以及当代,基于气候变化,东亚降水的时空关系,旱涝形势的发展变化,存在相当多的确定性的事实以及发展趋势,也有尚不确定的变化机理,但事后的分析研判总是相当准确的.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等长期从事中国降水时空变异研究,对1956~2013年,他们分析给出的近60年降水距平百分率线性趋势分布图如图13[12].

以上成果显示出:在统计时期里,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其西部呈现偏多2~10%/10a的变化趋势,其东部偏少5~2%/10a;夏季降水云南、重庆偏少5~2%/10a,贵州和广西西部偏少2~1%/10a,川西偏多1~2%/10a,川东偏少5~2%/10a;秋季降水西南地区的中东部均呈现偏少2~10%/10a,川滇西部为偏多1~5%/10a;冬季,云南中、西南部偏少2~10%/10a,川东和重庆局部偏少2%/10a,其他地区偏多1~5%/10a.总趋势看,在过去的近60年中,西南地区是偏旱的,干旱化是在发展中的,其中,夏季和秋季最为严重.冬季仅以滇西南干旱为重.

贺晋云在其硕士论文中因循与以上分析同样的思路,根据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总体性的分析研究,指出:近50年来,西南地区的年、夏季风期和冬季风期平均气温呈不断增加趋势[13].整体来看,夏季风期增温幅度较弱,但近10年来增温幅度明显加强;冬季风期增温最为显著,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却有所下降.气温的空间变化呈现出西部增温快而向东增温有所减缓的变化规律.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不断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155℃/10a,1986年之前的年均气温呈上下波动趋势,变化不大,之后迅速增加,为0.332℃/10a.1987年是西南地区年均气温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进入21世纪以来,西南地区的年均气温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平均气温为16.3℃.从各个省份来看,1960~2009年西南地区年均气温年际变化倾向率为:四川增加速率为0.159℃/10a,重庆增加速率为0.147℃/10a,云南增加速率为0.191℃/10a,贵州增加速率为0.117℃/10a,广西增加速率为0.144℃/10a,可见,西南5省的年均气温都呈增加趋势,其中,云南和四川增温最快,云南省的增温速率最突出,贵州增温速率最慢.这和降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图14 1960~2009年西南地区总体性年均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13]

该分析认为,1960~2009年西南地区年降水年际变化倾向率总体都是减少的,其中:四川减少速率为9.306 mm/10a,重庆减少速率为12.551 mm/10a,云南增率为0.601 mm/10a,贵州减率为15.180 mm/10a,广西减少速率为2.482 mm/10a.云南处于增加趋势,这一点和以上其他的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需要进一步辩证确认或否定.

冬夏季风对西南的旱涝形势变化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贺晋云将季风气候变化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两个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夏季风期近50年来的降水变化呈现出与年降水相似的空间分布,中部降水显著减少,而西部和广西东部的降水却呈增加态势(图略).只是在夏季风期,降水增加最为显著的地区是在广西中东部,其中东北部的融安、桂林、蒙山和南端的钦州、北海、涠洲岛的降水增加最快,增速都在20 mm/10a~45 mm/10a之间;而西部降水增加的区域有所减少,主要集中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其增加速率也较年降水大大减弱,大多数地区增速在0 mm/10a~15 mm/10a之间.

注:(a)重庆(沙坪坝站)1891年以来夏季(5~9月)降水量变化;粗曲线:5年滑动平均;黑直线:1891~2005年平均值;(b~e)重庆与四川各地历史上(公元950年以来)发生偏旱(低柱)与旱(高柱)的年份及每10年干旱频次的时间变化(黑曲线)图15 重庆沙坪坝站1891年以来年降水量序列与千年来川渝干旱等级重建[14]

冬季风期,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小,降水的变化倾向率多在-20 mm/10a~10 mm/10a.在冬季风期,以104°E为界,向西降水增加,向东降水减少,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地区各占了一半,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北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以云南的贡山、德钦降水增加最为迅速,增速为25 mm/10a 和12 mm/10a,四川东部、云南东南边境、重庆、贵州和广西的降水都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广西中东部和贵州中部的降水减少较为明显,多在-20 mm/10a~-10 mm/10a之间,广西融安降水以-30 mm/10a的速率减少.

总体来说,自川滇黔桂地区的西北向本地区东南部,冬季风期降水呈现由增到减的变化规律,因此研究西南地区的季风降水问题时,冬季风的变化和影响机制是比夏季风更需要关注的天气系统.此外,2006年川东大旱非常突出,有必要专门提及郝志新等对重庆2006年和历史上特大干旱序列的重建和分析.[14]

如图15所示,1891年以来,重庆沙坪坝站曾经有过1930、1936、1939、1961、2001年的雨量特少的特大干旱年次,2006年又是一个极端干旱年.而最近1000年以来,重庆的干旱频次最高,干旱等级相对也最高.所以,2006年干旱还不是最突出的所谓“百年一遇”.

注:以1951~1980平均值为标准,粗实线:10年滑动平均值.图16 重庆沙坪坝站1924年以来的温度距平变化曲线[14]

郝志新认为:“从1924年以来重庆年平均温度变化图可以看出:在20世纪以来的这个温暖期中,重庆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暖——冷——暖’3个时期.其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偏暖,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偏冷,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又进入一个新的增暖期.因此,从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冷暖波动和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温度变化来看,2006年重庆的高温并不是偶然,而是处在一个新的增暖期内的温度正常反应.”[14]如就2006年重庆大旱与历史大旱记录对比,从史书上关于重庆和四川干旱灾情的记录上可以看到这些干旱事件及其影响的严重程度.从干旱事件持续时间上看,历史上明显有较这年旱期更长的记录.如1811年的特大干旱年,“自三月不雨,八月乃雨”,旱期就至少持续了5个月.从气象记录看,1936年的旱期也出现在5~9月,也长达5个月之久.另外,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看,田塘干涸、赤地千里、无法下种、禾苗成槁等等现象也不是今天所仅见.至于历史上所记载的“无所得食、饥饿流离、瘟疫盛行、死者相枕”等灾情更是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对比2006年与1936年重庆干旱时期的降水可以看出:2006年重庆沙坪坝5~8月的降水总计为425.6 mm,而1936年5~8月的降水是467.2 mm,二者在降水偏少程度上几乎相当.如果再从两年5~8月降水的月际分布差异来看,1936年5、6两月的降水约为2006年同期的60%,而2006年7、8两月的降水约为1936年同期降水的一半.由于5~8月是温度最高,地表水蒸发最快,土壤墒情降低最迅速,农业生产需水最为旺盛的时段,因此,1936和2006年的干旱范围与程度也较为相似.”[13]

因此,对于重庆来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上述的伏旱对于农业生产是最具有破坏力的.此外,其他还有一些涉及重庆2006年特大干旱天气背景的分析论文,这里就不再一一引证、赘述.

3 小 结

从西南地区5省市(川、滇、黔、渝、桂)各区域实例和综合分析来看,20世纪末以来,5省市普遍存在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气候变化趋势,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仍,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认为:数十年来西南地区一直处于干旱化的状态.这是21世纪初期西南地区干旱化的区域性重大的趋势性结论.在这一前提下,长期以来,西南地区的春季、夏季、秋季降水趋少,较易发生局部和区域性的长时段的气象干旱.

猜你喜欢
距平时间尺度西南地区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飓风Edouard(2014)暖心结构的多资料对比分析
时间尺度上带超线性中立项的二阶时滞动力方程的振动性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CaputoΔ型分数阶时间尺度Noether 定理1)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多时间尺度协同控制
时间尺度上完整非保守力学系统的Noether定理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