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峰
大量煤炭的消耗,是造成辽宁省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这与辽宁省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能源结构煤炭占比较高有直接关系,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造成污染严重的重要因素。从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能源结构调整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2015 年,为推进大气污染减排,通过调研形成的《辽宁省能源利用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总体框架》提出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工程”“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煤炭清洁利用工程”,后被纳入辽宁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委发 〔2016〕 2号)。过去的5年,全省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高效一体化供热、垃圾焚烧发电等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动,为全省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由于环保部门不是业务主管部门,很多工作缺少合适的切入点,诸如污水源热泵应用、生物质发电(供热)、工业余热利用、弃风电或低谷电供热(冷)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再生能源利用,其实质就是实现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大幅减少,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2018年,机构改革将碳减排工作职能调至生态环境部门,为生态环境系统在能源利用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为更加广泛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新的更为直接的切入点。当前,恰逢“34万亿新基建”的机遇期,生态环境部门在能源利用领域的作为,一方面可以通过环保治理基础设施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突破大气环境治理的瓶颈。
建议相关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调研,形成具体的工作措施、政策和项目,推动能源利用,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路径。
污水源热泵技术较为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就已经开始对污水源热泵技术进行应用。目前,辽宁省部分污水厂已有应用,效果较好。
辽宁省城市污水热力资源丰富。2014年,全省稳定运行的污水厂共14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846万吨,实际日处理564万吨。按照1万吨污水供热6万—8万平方米测算,全省城市污水热力资源可供热4 500万平方米。全省约有大小浴池、游泳馆等3 000家左右,污水的富含热量没有回收利用。以500平方米洗浴中心为例,每日热水用量22吨,外购热水需600元。实施污水源热泵改造,设备投入30万元,吨水成本9元,则每年节约成本15万元,2年回收成本。
辽宁省耕地面积为435万公顷,年产农作物秸秆3 400万吨,理论可收集量2 89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占73%(2015年数据),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锦州、阜新、铁岭等市。201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2 01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9.8%。
一方面,依托现有大型发电企业,配套建设热水炉,将秸秆发热纳入热力管网;另一方面,与发改部门共同研究调整生物质发电优惠电价补助政策,实施大型热水炉“以热定电”补助模式,提高热力企业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火电厂凉水塔余热利用工程。全省共有83家燃煤火电企业,229台机组,除庄河电厂等少数企业外均为热电联产,仅辽阳红阳热电、大连泰山热电对凉水塔进行了余热回收,供热面积增加了30%~40%。经筛选,中电投大连发电厂等19家企业(供热面积1.3亿平方米)初步具备凉水塔余热回收条件,需投资约16亿元,新增供热能力5 200万平方米,节煤208万吨。
钢铁厂等余热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本钢、鞍钢、凌钢等企业余热利用项目。如本钢拟利用5年时间,投资5.8亿元,实施高炉冲渣水、高炉初冷壁余热利用等项目,新增余热供热82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