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七年级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

2020-12-03 09:04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蔡杭州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生家长学校

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 蔡杭州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刘 佳

义务教育中的小升初阶段是学生个体学习经历和成长变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的改变和学生个体因素的内在差异,使得这些“准初中生”心理、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家长、学校、社会对小升初过渡阶段的关注度日益提高。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客观、及时、有效地了解即将步入七年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入关注新时期学生的真实状态,并根据每个新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指导和帮助,以助力他们平稳跨跃这个阶段。

一、七年级新生特点调查结论

为了真实了解2020年七年级新生特点,近期,笔者对“准初中生”群体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本调查以某市三所小学的10个毕业班的456名学生作为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42份。此外,笔者还通过电话、网络访谈的方式与22名学生进行了线上座谈,进一步掌握典型案例。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新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活跃,意识鲜明。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七年级新生普遍思想较为活跃,其中73%的学生“喜欢想一些点子,并与同学一起分享”,68%的学生“喜欢幻想,并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人物”。通过座谈可知,这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较多,早已从由传统课堂获取升级为由看课外书籍、网络自学、生活体验等多渠道获取的模式。但笔者也发现,多元化学习途径,使得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良莠不齐。此外,在对学生民主意识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七年级新生民主意识较强,不希望被动服从。例如:81%的学生支持班级民主管理,表示将来会在班级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另有39%的学生表示,当个人想法和集体要求出现矛盾时,会努力捍卫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权利。为进一步了解新生的偶像观,笔者在调查中加入了这一类项。结果表明,网络明星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品德榜样的吸引力,他们对于“流量小生”的关注超过了对“抗疫英雄”的关注。

2.生活作息不规律,自律性有待加强。

在回答“本学期以来,你在家里的吃饭时间有规律吗?”这个问题时,58%的学生表示不太有规律,18%的学生表示很没有规律,仅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规律。78%的学生表示“长胖了”,35%的学生表示“几乎不锻炼”。对于学生睡眠时间的统计结果显示,从每天6小时到10小时不等。此外,由针对学生学业负担和日常学习状态的调查结果得知,41%的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38%的学生缺乏学习自控力,32%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调查对象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兴趣度较高,大都可以熟练操作。9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使用手机的目的主要集中在玩游戏、学习、看直播、上网、聊天等几个方面。65%的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在3小时~5小时,21%的学生每天玩手机时间超过5个小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的学生表示“手机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孤单、失落”。在座谈中,当被问“你是否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时,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每天会期待玩手机的时刻,并表示手机对自己有较强的诱惑力。由此可见,由于调查对象居家时间过长,生活作息欠规律,也进一步导致了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

3.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缺乏独立。

当前,许多家长由于受“学习至上”的观念影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调查中,笔者发现,针对“平时在家里,你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这一问题,19%的学生表示“基本都是父母帮忙做”,42%的学生表示“大多数事情都是父母协助”,仅有11%的学生表示“基本全都是自己做”。有73%的学生表示“学习之余,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而针对“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家务的”这一问题,81%的学生表示“因为父母长辈要求去做”。

对于学习独立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长或家教陪同学习,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去预习功课,只有19%的学生自己会主动预习功课。在问卷调查和线上座谈中,笔者还发现,部分新生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有些学生虽然成绩较好,但却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七年级新生行为、心理特点成因

通过对2020年“准七年级”新生的部分行为、心理特点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必然受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性已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些非主流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西方舶来文化中崇尚个人自由、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不喜世俗伦理规束的观念,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了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疫情影响因素。

对于2020年9月即将步入七年级的“准中学生”来讲,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方面,居家网课的教学形式,使得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了他们的“每日必备”,这导致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孩子上“网课”上出了“网瘾”,患上“手机依赖症”,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居家,以前建立的生活规律被破坏,很多学生起居、学习无计划、随意进行,导致产生惰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此外,长期处于封闭、枯燥的环境中,学生积累了负面情绪,易烦躁、冲动。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关注到并帮助改善、疏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质量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甚至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3.家庭环境因素。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旦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就会急得团团转,四处求教,比孩子还在乎成绩;一旦孩子成绩好了,就会对孩子进行奖励,比孩子还高兴。由于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分关注”,使得孩子也会对成绩患得患失,格外紧张。有些面临“小升初”的孩子,早早就告别了学习的快乐,一心想着获得好的成绩,以此获得父母的奖励及家庭氛围的和谐。由于这些学生的关注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学习上,造成其中部分孩子只懂学习,不通人情,情商低下。为了避免孩子分心,在生活上,很多家长对孩子事事包办,阻断了孩子接触周围环境、从实践中获得成长的机会,使得孩子缺乏自主性、独立性,融入集体、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偏弱。

三、教育对策及建议

针对2020年七年级新生思想及行为特点,学校与家庭要联手、协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总体上看,这一批七年级新生精神面貌向好,思维活跃,积极进取。但由于受西方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创新学校德育载体、方式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探索以班为主的“点”教育,充分发挥班级育人的主力作用,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一班一风貌、一班一特色、一班一精品、一班一文化”的良好局面,打造班级德育品牌和特色活动,为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提供支撑、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围绕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搭建“面”平台。打造德育课程体系要做好三个“开拓”:一是内容开拓,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全方位开展德育课程建设;二是时间开拓,即适当拉长活动时间,同一时间内多项活动同时进行,以期学生深入参与其中;三是形式开拓,即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并及时表彰优秀、展示成果,形成多彩有趣的德育活动氛围,提高育人效能。

2.关注疫后教育。

校园是学生心智不断提升的地方。当前,对于七年级新生而言,在步入校园后,学校在有效开展小升初适应性教育的同时,更要梳理疫情后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表现等情况,将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居家、在校两种学习、生活模式科学衔接起来。开学后,学校教师要第一时间调研、梳理、总结、分析线上教学的学习效果,科学分析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高效完成七年级教学任务提供依据、夯实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作息习惯进行全面排查,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存问题,通过主题班会、小组座谈、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防疫技能,助力他们摒弃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要建立密切的疫情后教学跟踪机制,时时关注学生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心理迹象,及时反馈、剖析、总结,拿出解决方案,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3.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当下这个有些特殊的时期,家校合作,更加不可或缺。一方面,学校要指导家长搞懂孩子的成长规律,重视小学到初中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助力家长提升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独立性教育的意识和技巧。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家校共育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学校要搭建定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专题讲座、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学校要创造家长体验、分享的机会,让家长在真实体验、同“族”分享中,感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的家教意识、家教行为。通过这些努力,促进家校共育共管,从而有效引导“准初中生”平稳、高质量地度过初中适应期,为以后的学习及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新生家长学校
重获新生 庇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新生娃萌萌哒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新生改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