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邹琼华(峨眉山市精神病医院)
某社区的陈先生患有精神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在家静养。尽管家人对陈先生患有精神疾病一事逐渐接受,陈先生平时的症状也不会很明显,最多是出现记忆障碍。但是身边的人只要一知道陈先生是精神病,就用很异样的眼神看着陈先生,或者选择直接躲着陈先生。陈先生陷于“为什么人们要歧视精神病患者”的困扰,其家人见状也一直开导陈先生,并陪同陈先生咨询精神病医生。在身边人的陪伴和鼓舞下,陈先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向大家传授精神病的相关知识,解答大家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然而从社会现状来看,有些疾病被人们“羞于启齿”,而这些患者也承受着社会对自己的一份压力,这其中就有我们熟悉却敏感的词汇“精神病”。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精神病似乎变成了自己的一个标签,若仔细注意,便可听到周围人对自家小孩说“离他远点,他是精神病,一不小心就会打你”这类的话语;对从事精神治疗的工作人员来说,精神病同样成为了他们内心的一种负担,有人戏语:与精神病呆久了,是不是也会患有精神病。由此可见,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视和误解,那么精神病患者应如何面对歧视呢?
临床调查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仅要承受身心的折磨,还需面对社会中的他人对自身的误解和歧视,这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人员歧视,那是因为人们与精神病人沟通与交流时存在着某种心理上的顾虑从而表现出一种冷漠无视。其实精神病人需要的是别人的关心与理解,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帮助病人恢复。但是人们精神卫生知识了解范围过于狭窄,以至于人们对精神病知识了解并不全面,且不科学,从而出现人们无法判断患者何时会发病,是否可以接触患者以及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刺激患者,最终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歧视”。
因此,我们强调患者周围人学与会换位思考,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不可随意定义精神病患者好坏,了解一定的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1)社会现状要求我们每一位应当重视如何面对精神病患者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说,社会上大部分人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加上对精神病相关区域的疾病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印象停留在“不正常”、“有暴力行为”、“意识不清醒”等,从而造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有极大的误解。因此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必要性。
(2)精神病患者需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需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也许是因为身边人极少出现精神疾病,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现状缺少一定的了解。但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满足需求这一块出现极大的窘境。这是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手段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因此精神疾病就成为了精神病患者的一枚“隐藏炸弹”,从而出现了精神病患者就业困难、社交困难,就连婚恋也变成极大的挑战。这样局面犹如将精神病患者脱离社会,远离人群,给精神病患者带来极大的重创。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歧视的现状和原因,那么接下来,精神病患者应如何面对社会给自己出的难题呢?
(1)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精神病患者应当以使他人对自己存在误解是因为对精神疾病缺少相应的了解,绝大多数人并无恶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对周围的人进行精神疾病知识的讲解,为周围人提供与精神患者正常相处的方式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不可忽略精神患者为社会带来的困扰,也不意味着精神病患者可以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精神病患者借着“精神病患者”的由头做出违法事件,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一位精神病患者虽然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特殊之处,但是他们依然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依旧可以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3)加强自我建设。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点我们需要承认,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做好社会成员关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工作的同时,也不可忽略患者自身建设。这一点就好比“拿出实际效果给他人看,证明自我”。尽管精神疾病给患者生活、工作和社交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患者不可怨天尤人,自我放弃。患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让歧视不攻自破。
从古至今,精神病患者便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是,社会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积极宣传,力图填补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空缺,加上社会志愿者、热心人士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精神病患者会和其他疾病患者一样,受到人们平等对待,人们将会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