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2020-12-03 11:33杨平俊朱秀红李正辉孙振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麦区锈病赤霉病

杨平俊,朱秀红,沈 晴,李正辉,孙振军*

(1.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苏州215000;2.苏州市吴中区农技植保推广站,江苏苏州215104)

小麦是太湖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苏州地处太湖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受太湖小气候影响,地理生态条件独特,十分适合小麦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1]。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及主栽品种等不断发生变化,小麦不同病虫害发生发展也呈现新变化和新特点[2-3]。笔者以苏州为例对近年来太湖地区小麦病虫发生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控对策,为后期开展小麦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1 病虫害发生危害概况

1.1 发生概况

据苏州市植保植检部门统计,近10年小麦病虫害逐年单位面积发生种类数和发生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发生种类数由2011年的3.04个下降到2020年的2.32个,病害大于虫害(图1);发生面积由2011年的20.65万hm2下降到2020年的9.95万hm2,其中2018年发生面积比2017年下降36.2%(图2)。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当地开始推行轮作休耕,当年冬小麦休耕面积达到1.37万hm2。

1.2 危害损失

近10年病虫害给苏州地区小麦造成了一定的产量损失,主要是由病害造成的,尤其是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近10年中,以2016年小麦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最重,当年总危害损失超过万t,危害损失达10.6 kg/667 m2。2016年以来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率不断降低,小麦病虫害亩均危害损失也逐年下降(图3)。

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江苏省小麦病虫害有30余种,其中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病害有赤霉病、锈病、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虫害有蚜虫、麦蜘蛛、黏虫、吸浆虫等。太湖麦区近10年影响小麦产量的病害依次为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

2.1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太湖麦区常发性流行病害,发病范围广,流行频率高。受天气、菌源、小麦品种、小麦生育进程等多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程度不同。小麦赤霉病从5月上旬开始由南向北逐渐显症,5月中旬发生面积迅速上升集中显症,5月底小麦进入蜡熟收获期,病情发展趋于稳定。近10年中2012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流行,2016年大流行(表1)。

表1 近10年苏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与防控效果

2.2 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可造成麦秆倒伏和枯白穗,影响小麦产量。太湖麦区的小麦纹枯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这些年由于品种抗性以及秸秆全量还田等耕作制度的变化,逐渐演变成该地区小麦常发性病害。近10年小麦纹枯病自然发生较轻,发生等级为轻发生至中等偏轻发生,始见期有所推迟,通常在2月底至3月初(表2)。

2.3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近10年小麦白粉病普遍发生,2014—2017年连续中等偏重发生,病株率高达66.06%,病叶率高达54.60%(表2)。白粉病见病时间提早,发生特点表现为前缓后急。

表2 近10年苏州市小麦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

2.4 蚜虫

小麦蚜虫是太湖麦区的常发性害虫,近10年中2011和2017年发生较重,发生等级分别达大发生和中等偏重发生,蚜穗率超过50%,百穗蚜量达3 233.50头,其余年份轻发生至中等偏轻发生。

2.5 锈病

近2年小麦锈病常年在太湖麦区发生较轻,但上升很快,局部地区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2020年锈病呈现发病早、发展快、发生重的特点。4月7日于预测圃始见,平均病叶率0.47%,4月20日上升至13.3%,4月24日上升至54.3%,而到4月30日病叶率已达到100%。5月中旬系统调查,预测圃自然发病三叶最终病叶率96.5%,严重度为72.8%,主栽品种扬麦16和镇麦12发生均较重。2020年条锈病发生面积也明显增加,达到80 hm2,而此前条锈病在苏州地区很难查见。

3 防控对策

3.1 推广抗病品种

太湖麦区应重点针对赤霉病筛选推广抗性品种,降低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系数,如推广中抗赤霉病品种镇麦10号和镇麦12号等(表3)。另外,慎重跨区引种,严防赤霉病流行。

表3 苏州市主要种植小麦品种抗性情况[5]

3.2 加强栽培管理

把握适度播种量,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沟渠通畅,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保证小麦抽穗扬花整齐,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1]。另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多地采取的秸秆全量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质量,但也带来了致病菌源的积累。因此,苏州等沿太湖地区应积极制定优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行季节性轮作休耕。

3.3 科学制定防治对策

严格坚持“立足预防,适期用药”的防治策略,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确定小麦穗期病虫的总体防治适期,首次施药时间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要抢晴抓隙用药,药后遇雨需及时补治。

3.4 合理选用高效农药

针对赤霉病的防治应替换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种,选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单剂及其复配剂;小麦白粉病应选用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和氯啶菌酯等;小麦纹枯病应选用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和戊唑醇等农药。结合多种病害发生情况选用丙硫·戊唑醇和叶菌唑等高效农药(表4),做到一喷多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应试验筛选更多高效低毒药剂品种,轮换用药,延缓农药抗性产生。

表4 几种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麦区锈病赤霉病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措施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成立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预计小麦增产25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