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琳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内江,641000)
在现阶段来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同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现阶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血管循环发生障碍,导致的大脑半球功能受损。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现阶段是被证实为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国外康复专家,提倡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护理方式,通过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重组,从而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1.1 一般资料通过选取5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患者的治疗时间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随后进行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分组,25 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组,采用传统训练和护理方式。另一组称为研究的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疗法。一般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最低为50岁,最高不超过75 岁,其年龄平均值为(65.73±1.24)岁。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最低为51 岁,最高不超过76 岁,其年龄平均值为(65.89±1.32)岁。通过进行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验,不具备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于一般组来说,对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运用。首先给予患者常规营养给予,在进行电解质的纠正过程下,加强相关心理护理,对吞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对于观察组来说,其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疗法进行运用:第一,进行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对于其严重时将会影响整体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通过进行鼓励,并给与患者信心。第二,进行健康宣教。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应对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相关体征、症状的详细讲解,使其能够对患者吞咽障碍发生原因等情况进行认知,并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吞咽。第三,进行康复训练。(1)对患者进行相关皮肤部位的消毒处理,合理进行穴位的选用,起毫针和头皮应呈15 度角[2],在腱膜的下层进行皮肤的进入,在指下感觉不松不紧的同时进行用针操作。每次进行一分,随后缓差一寸,在此基础上进行5 遍。通过采用间歇性留针为两小时,每隔30 分钟进行行针,进行持续治疗。采用仰卧位,在进行针灸时对患者的咽喉部进行刺激,改善其功能。(2)进行舌部训练。通过指导,使患者进行舌部伸缩运动。以舌尖发力,向上顶,随后进行上下齿的触碰,通过每天进行10 次练习,提升整体协调性和控制能力。(3)进行唇部训练。相关护理人员应进行患者唇部发音的指导,在每次进行唇部发音时,应进行持续发音,在有效锻炼相关肌肉收缩能力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3]。第四,进行患者的饮食、进食训练。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咳嗽等症状,首先进行吞咽障碍患者体位的调整,让患者进行头稍前屈等相关锻炼,在患者得到一定改善后引导患者进行食物的反复咀嚼。
1.3 观察指标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训练前后的生活质量、恢复状况进行临床比对,以10 分作为满分。
1.4 统计学意义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百分比资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当P 值低于0.05 时,说明存在较高的检验价值。
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相关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比对,其中一般组中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为3.4±2.1,其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6±0.6。对于一般组护理前的评分为5.2±1.0,其护理后的评分为6.3±2.1。观察组中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为3.3±2.2,其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1.3。对于观察组护理前的评分为5.0±1.1,其护理后的评分为7.4±1.3。通过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以及在训练后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在当前来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性障碍,然而部分脑卒中患者,由于训练方法不正确或者介入康复护理延迟从而导致偏差,致使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和痉挛[4]现象,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由运动障碍引发的偏差。通过采用多方位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护理模式,在在早训练和早康复时做到患病疗程缩短,从而确保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减轻障碍[3]。
康复医学作为新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康复护理作为现阶段的重要分支,主要通过进行多方面护理,以此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从而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恢复。通过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以及在训练后都得到了一定提升。综上所述,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具有一定意义,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训练,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