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高中部英语组 李秀英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设计的主线,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后者既包括部分核心素养,又包括各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通过潜移默化和有意培养,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为语言认知、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三个层面,是对学生英语知识、英语应用能力以及英语文化背景认识和理解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英语教学课堂,应从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言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学习动机三方面提出教学策略,旨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课堂,更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长久以来,高中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喜欢英语的学生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很多,他们会凭兴趣广泛地进行英语课内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提高了英语水平,从而更加乐于学习英语,形成了学习—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背景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外进行广泛的视听说训练,比如看英剧、美剧,听英语新闻广播,接触英语国家的人,在潜移默化中认同英语语言和背景文化,理解语言的作用,提升语言技能。而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则裹足不前,由教师赶着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不出来,被动性地去接受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更谈不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了。
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实例展现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等环节入手,变原本单一枯燥的知识教学为生动愉悦的学习乐园。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播放《老友记》片段,让学生在视听氛围中初步感知语法知识;教师讲授了这一语法点后,可以再播放课前准备的其他电影电视剧片段,让学生在实例中重温语法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置“看电影”的作业,以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在课外多多接触英语。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想着如何把知识点讲完,把教案走一遍,所以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凭着自己对知识的吸收速度仰头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一节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课堂会给学生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长远的成长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是一个主要问题。学生在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只能学到现成的知识,却难以看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贯通,无法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相迁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对所授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考。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Unit 2 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Using Language 部分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色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英语语言在不同国家产生的差异,能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多元性有所理解,教师在这之后进一步通过呈现例子,展现不同国家地区英语在惯用语、发音、语调等方面的不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举出“中式英语”的例子,比如用“No thanks”来表达“不用谢”的意思,和学生展开讨论,判断这种滥用英语词汇、随意违反英语语法的用语是否属于一种可被认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往往被狭窄地限定为考试分数以及教师在作业批改后留下的评语。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努力学习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受到激励,从而获得更多学习动力。过程性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可量化评价指标以外,还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勤于记录学生的表现,并开展阶段性的测验,可以起到分解终极目标为阶段性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审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过程性评价还能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推动核心素养培养。
比如:学生每次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活动,在课上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或是敢于和老师在课上展开交流、提出质疑,教师都可以针对学生具体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重点是让学生反观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肯定自己的学习表现,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下一步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良好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