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层面解读“567瓷”的探讨

2020-12-03 18:45郭国安张胜华
景德镇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瓷厂景德镇陶瓷

郭国安 张胜华

在景德镇,提起“567瓷”,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个简约的认知,即,上世纪50、60、70年代景德镇各国有瓷厂生产的瓷器,也有人称之为“厂瓷”,或“红色官窑瓷”。

人们关注“567瓷”,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进入90年代中期,国有陶瓷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厂瓷”逐渐成为历史,收藏热便逐渐升温,2000年以后,随着艺术瓷市场的理性回归,“567瓷”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抢手货,收藏热方兴未艾,持续发酵。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前不久在我市的一次文化交流会上,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指出,加强对“567瓷”的研究探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567瓷”的定义

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定义”及其要素。词典注解:“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的说明。”

目前,在收藏界或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对“567瓷”已形成约定俗成的看法:“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点开百度搜索,得到也是同样的答案。

笔者认为,用“定义”的要素来衡量,用目前收藏界实际关注的藏品来考量,目前的这种对“567瓷”的定义,不够全面和准确。其理由有二:

一是内涵不完整。5、6、7只是年代的代号,国营瓷厂也只是一个小范畴,忽略了部所等研究单位。实际上收藏界不仅仅是收藏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些单位的产品,而是延伸到了80年代、90年代乃至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各瓷厂和省、部所的精典产品。

二是外延不精准。“瓷器”只是一个泛称,同理“厂瓷”、“官窑瓷”也是泛指。实际上真正受关注的并不是这个时期各有关单位生产的所有陶瓷产品,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审美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陈设艺术瓷和日用瓷。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关于“567瓷”的定义,应围绕“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三要素的拾遗补缺,在内容上给予一个完整概括的表述,即:“567瓷”是指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50、60、70年代,景德镇各陶瓷企业及科研院所研发生产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审美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

提出这个问题和观点,也许有人认为是吹毛求疵或小题大做,但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尤其是外界人士了解和研究“567瓷”的前提。因为,只有把概念、特征和范畴弄清楚,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对搞好收藏及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567瓷”的发展历程及关注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陶瓷产业不仅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空前的辉煌,这是不争的史实。“567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就是因为它见证并承载了这一段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

1、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建国瓷”“展览瓷”“献礼瓷”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建国瓷为景瓷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责成文化部和轻工业部组织承制“建国瓷”(国家庆典用瓷)在中央美院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建鹰、郑乃衡等教授完成器型画面设计后,由轻工业部组织,交景德镇以传统手工制瓷生产方式生产。建国瓷厂和数十个手工业作坊圆满完成了这一重要工程。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使景德镇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全面继承发展,而且奠定了陶瓷生产的人才、技术基础,开启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景德镇也由此一直成为国家用瓷的生产基地,十大瓷厂的一些单位经常承接国家用瓷任务,为景德镇瓷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展览瓷引领了时代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成为国家主人,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怀着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满怀激情,投入到新历史期的艺术创作中。这些人继承传统,师从造化,融汇古今,大胆创新。创作出许多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经典作品。为了充分展示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成绩和精神面貌,政府和主管部门频繁在国内外举行展览。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每年都要在南昌、上海、首都等地举办多次新产品、新器型、新画面展览。其中,最受关注和影响力的是1965年10月在首都北京的“江西景德镇市瓷器展览”,这是景德镇在国内外办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会,展品来自十大瓷厂和部所、院校的创新产品,数量达3000余件,500多个品种,一个月的展出期间接待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包括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来宾,反响强烈。

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于1953年先后在苏联、保加利亚、瑞典、德意志(莱比锡)、蒙古等国展出;1954年在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罗马尼亚、印度、缅甸、叙利亚等十四个国家展出;1955年在蒙古、朝鲜、瑞士、英国、法国展出。

献礼瓷丰富了审美意蕴。1959年、1961年和1962年分别是建国十周年、建党四十周年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的重要年份。为纪念和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景德镇建国、红旗、红星、艺术等单位于1959年圆满完成了承制中央外交部和人大常委会的国家用瓷任务。1961年、1962年,部陶研所、十大瓷厂的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又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掀起艺术创作和产品创新的高潮,大搞献礼瓷制作,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三面红旗”伟大胜利,具有民族气派和景瓷特色的高、精产品。如:东风瓷厂制作绘有井冈山景色的大型瓷板屏风;雕塑瓷厂制作的“百花齐放”瓷雕大花篮和大龙船;艺术瓷厂美研室制作的“苏区风光”大型瓷板画;东风瓷厂制作的大型瓷板圆桌面;新平瓷厂制作的釉下青花800件瓶、万件缸以及建国瓷厂的双万件色釉刻花瓶等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对当时的工艺技术条件来说,都是重大的突破。

与此同时,一大批具有新造型、新画面特点的茶具、咖啡具、茶杯等新产品也纷纷面市投向市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一时期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无论在反映生活的程度和广度上,在表达主题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以及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技法和艺术革新上都有重大进步与成就。

2、1966~1976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并未被逆流所淹没,一些企业及创作人员仍然在困境中不断地适应改进,蹒跚前行。如人民瓷厂组织部分青花技艺人员对梧桐画面予以整合,使流传数百年各种各样的梧桐画面有了一个基本统一的样式;雕塑瓷厂、艺术瓷厂的技艺人员研发生产了一大批以反映工农兵形象为题材的瓷雕产品和新画面的陈设瓷、日用瓷,现如今成为收藏的热门货。

七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经济工作后,陶瓷产业出现转机并有起色。建国瓷厂重新组成颜色釉实验组,有计划地研制出一批厂里需要的颜色釉品种;雕塑瓷厂克服模型被破坏的各种困难,设计创新和描制恢复了不少传统人物瓷雕品种,如60多英寸大型《三星》和《天女散花》、《观音》、《寿童担桃》,还创作了各类陶瓷工艺品台灯、烟缸等。尤其是为民瓷厂研制开发的“尼克松杯”和部陶研所研发生产的“7501”瓷,可谓是这一时期的最大亮点。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九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空前活跃,并结出有史以来最丰硕的成果,呈现不少的亮点。

一是参与各类评奖活动的“评奖瓷”。二十世纪80年代,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和全国文学、艺术界一样,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这一时期,比照电影界的“百花奖”、“金鸡奖”,全国各产瓷区的陶瓷艺术大奖活动风生水起,在这一大背景下,同时也为了开发市场,各大瓷厂相继成立了试验组、美研室。广大工艺美术人员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要求,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瓷和日用瓷精品,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而且深受市场欢迎。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至1989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与景德镇市文联合作,连续开展了四届“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其参与创作人员之广、参评作品之新、题材之广泛都属空前,很多艺术家的成名作、代表作、经典作都是在这方平台涌现,这些佳作现在倍受藏家青睐。

二是国家用瓷。国家用瓷是独具魅力的国家名片和文化使者,是国家外事活动和重大文化交流的珍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最优秀的陶瓷文化基因。因此,无论在创意、造型、材质、装饰和制作技艺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代表中国瓷业最高水准和品质。1979年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景德镇瓷器作为国家的珍贵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要员,为数十分可观。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组织各大瓷厂创制的国礼瓷有40多个品种,共5000多件,这些珍品都是值得关注的文化重器。

此外,这一时期围绕“创名牌,拓市场”。各大瓷厂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不少的新产品也值得关注。如人民瓷厂生产的,连获三枚国际金奖的青花梧桐45头西餐具;宇宙瓷厂为美国“米卡沙”公司生产的45头高档西餐具;打进美国布莱德世界彩盘中心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系列彩盘;红旗瓷厂研发的稀土色釉瓷等等。

从梳理发展脉络入手,探讨“567瓷”,是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从而充分认识它的时代特征、审美特征和典型意义,更好地把握收藏重点和研究方向。

三、关于“567瓷”的借鉴意义

哲人曾经说过,历史中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并把握了,就能够行稳致远。

如前所述,“567瓷”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它身上附有许多历史、文化、科技信息等。收藏和研究它,不单单是追求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掘它的文化、历史、社会的价值,结合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来分析和总结”567瓷”的发展原因及经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与感悟。

坚持创新是铁律。“567瓷”凝聚了广大陶瓷工作者创新变革的智慧和心血,并有力证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理念,并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这都是一条铁律。

建立机制是保障。回顾历史,有学者认为“567瓷”是在准官窑体制下驱动发展的,措施是“政府指令,高层推动”或“政府搭台,市场引导”,方法是“计划指导,高效管理,资源集中,人才集中”的战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繁荣陶瓷美术创作和促进产品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建设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景德镇要担当建设国家陶瓷设计制造实体,打造国家陶瓷品牌的重任。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意志的重新铸造。完成这个使命,必须总结经验,既要继承借鉴,更要前瞻发展。要走国家计划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单一的市场经济或单一的计划经济都有失偏颇。

紧跟时代是方向,“567瓷”是管理、工艺、技术和理念等各种要素的综合结晶。其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是因为紧跟时代,注重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发展,注重市场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注重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指导研发。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日用陶瓷产业已由低成本竞争优势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呈现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陶瓷产品向高品质、个性化方向发展;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陶瓷等新材料发展的发展趋势。同时建设试验区,又要求景德镇陶瓷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转型,重返中国制瓷高峰,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们应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把握趋势,继续创新。

人才支撑是关键。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注重调动和激励广大工程技术和工艺美术人员的积极性,这是“567瓷”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聚集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及工程技术的优秀人才,其规模和水平远远超过历代。市政府采取授予荣誉,评定职称,带子传艺,外出考察交流和入学深造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这些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推进了技术进步,创出了许多时代佳作。

建立创新试验区,更需要大批人才,需要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把景德镇打造成创业的乐土,人才高地的艺术天堂,从而再现新时代“工匠八方来”的繁荣景象。

总之,“567瓷”可以说是新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文献,收藏和研究它,不能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收藏上,应从多方面探讨它的内涵及背后蕴藏的各种价值,这对于弘扬陶瓷文化,繁荣艺术创作,促进产品创新和推进试验区建设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瓷厂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