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球 吴旭东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景德镇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连续15年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与国外20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两年在德国和非洲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展;吸引3万多名“景漂”,其中“洋景漂”5000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景德镇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大力实施“文化共享”、“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形成了“景漂”人才云聚瓷都,筑梦瓷都的繁荣景象,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创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新辉煌。
景德镇至今有两千余年制瓷历史。宋代即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之盛景,至明、清设御窑厂后更是“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达到鼎盛期。翻开历史的篇章,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概括起来景德镇历史上经历了“三迁”、“四汇聚”现象,形成了古代“景漂”的历史。景德镇的人口“三迁”现象:第一次是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史称“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唐代黄巢起义,史称“南窑”;第三次是宋室南迁,史称“南定白瓷”。景德镇历史上的手工制瓷人才“四汇聚”现象:第一次汇聚从宋代北方制瓷中心的南迁;第二次汇聚是在元明清时期,各地区的名匠汇聚于景德镇;第三次是1949~1995年,国内许多陶瓷艺人汇聚于景德镇专心制瓷;第四次是当代“景漂”人才汇聚现象。
体验型:此类型“景漂”多以国内外院校学生及对热爱陶瓷的人士居多,大都带有就业、创业愿望,该类型“景漂”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能,是景德镇重要的后备力量。
候鸟型:此类型人员是景漂的主力军,每年根据自身需要,不定期来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文化交流、陶瓷收藏及瓷文化研究。该类型“景漂”具有相当广泛的对外资源,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人员来景研学、游学、创作。
常住型:此类型“景漂”大多来景时间比较长,完成了事业与资本的积累,在景德镇有了置业,并具有比较稳定的对外资源。此类人群是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的生力军,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工艺,使得景德镇陶瓷艺人逐渐摆脱陈旧落后的工艺,在产品设计、制作工艺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带来了活力,促进景德镇陶瓷行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自发性:“景漂”来景德镇,多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想来景德镇接触陶瓷的人群,来景德镇目的有就业的、创业的、深造的、朝圣的等等。
广泛性:“景漂”的广泛性指的是其地域广、层次广、职业广,如在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陶溪川里面的“景漂”来自世界13个国家地区、全国27个省市,既有国字号教授、也有韩国大师,更有普通从事陶瓷的工作者,既有令人羡慕的白领,也有附近农村过来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
融合性:有许多“景漂”人才来到景德镇会像水一样渗透在泥土里,分布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融入到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中。
不稳定性:“景漂”的“漂”,就注定了其不稳定性的特征,因其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景德镇,当目的达到或长期未达到,或工作身份的变化,都会选择离开景德镇。
景德镇市陶瓷技能人才4.5万人,在全国居于主导和领先地位。其中,国家级大师123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5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9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35人,其他国家级大师14人);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15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9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59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733人;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陶瓷类教授20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6人,省级66人,市级870人;陶瓷类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近2000人。“景漂”人才3万多人(“洋景漂”5000多人),本地高校陶瓷类毕业生每年留景的近2500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校约1.3万人,毕业3500人,毕业生留景约700人;景德镇学院在校生0.96万人,毕业3000人,毕业生留景约1300人;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在校生约0.7万人,毕业2000多人,毕业生留景约500人)。
景德镇有1700年制瓷历史,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城市。“景漂”对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漂”伴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初露锋芒——汉到五代、强势崛起——宋元时期、步入巅峰——明清时期、瓷脉相传——现当代时期,景德镇是世界瓷都,是以陶瓷立市、以陶瓷兴市、以陶瓷荣市,是唯一一个因陶瓷而繁荣千年的城市。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以青花、粉彩、颜色釉与玲珑最负盛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窑炉,以古代“景漂”传入的龙窑、马蹄窑、葫芦窑、镇窑等为主要代表,它们贯穿于景德镇制瓷的整个历史。随着近些年来景德镇开展“双创双修”、打造“世界手工艺创意之都”、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工程。景德镇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景德镇建设的重要力量,用目前的发展需求称量,景德镇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
景德镇从古至今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主要以九江、抚州、上饶地区及皖南的农民为主,以手工技艺为主,缺乏陶瓷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精通金融、策划、管理、营销、国际贸易的人才。陶瓷人才分布不合理,陶瓷人才队伍主要集中在陶瓷艺术领域,日用陶瓷、高科技陶瓷等领域领军人才较少。建议政府柔性化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两院院士。
景德镇拥有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国家日用暨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没能和景德镇陶瓷产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人才外流较严重。部分单位对人才工作不够重视,对人才的引、育、留、用积极性不高,对“引才”方面重视,但对引进后的育才、用才、留才关注不够。
在使用Python 进行中文分词处理时,可以使用第三方的jieba 分词器进行。其分词算法总体是:使用基于前缀词典的词图扫描,生成所有可能生成词所构成的有向无环图,再采用动态规划查找最大概率路径,找出基于词频的最大切分组合;对于未登录词,采用了基于汉字成词能力的HMM 模型(使用Viterbi 算法)来预测分词。
“景漂”群体在创业初期与其他群体类型一样,面临的问题诸多。问题有组建团队难、前期缺乏启动资金、主要客户群与人脉匮乏等问题。由于“景漂”本质是外地人,在景德镇本地没有什么亲戚、也没有熟人,起步阶段大都是一穷二白,这就极大地考验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景德镇水土宜陶,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都散发出陶瓷的气息,处处皆可做工作室,这也导致许多陶瓷工作室的地点选择困难,加上近几年景德镇房价飞涨,租金也水涨船高,租房难等各方面问题导致“景漂”在创业初期选择工作室异常艰难。建议景德镇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联系,尽可能多提供小额贷款,为创业初期的“景漂”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许多“景漂”的观念没有转变,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型观念没有形成。仅仅停留在对陶瓷的热爱,没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更没有想象到作为“景漂”来异地他乡的各种困难。许多“景漂”由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艺不精、经验和人脉积累不够,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不高。据相关部门统计,真正成功的创业者100人中只有5~6人,成功率为5~6%。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有针对“景漂”创业者的培训机构、自学平台等,让“景漂”创业者初期少走弯路,尽快走上正规。
景德镇针对“景漂”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景德镇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还不完善并且辐射面不广。这几年来物价上涨,大部分“景漂”生活、工作、学习不在一处,加上工资待遇与物价不成正比,导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切实解决“景漂”生存难问题,让“景漂”初期尽快度过难关,建议有关部分为困难“景漂”开放低保政策,解除“景漂”的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景德镇的工作中来。
首先,“景漂”普遍反映在景德镇创作中,大环境良好,有完备的陶瓷行业生产体系和网络营销,但同时“景漂”也反映在景德镇工作多年,后续发展较缓慢,经常会碰到提升技艺和工作两难之间的选择,“景漂”的后续发展空间有限,虽然相关部门对“景漂”有一些扶持政策,但辐射面不广,持续性不强,有些措施只适应初期的“景漂”,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景漂”需求进行扶持,所以效果不理想。建议相关部门利用先进技术对“景漂”需求进行详细调研,针对不同需求的“景漂”制定个性化扶持政策方案,力求精准扶持。
其次,许多“景漂”发现,由于景德镇艺术家自成一派,他们掌握了“独门绝技、绝学”后,逐渐形成一种故步自封的观念,对技能、手艺的传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建议第一,通过政府倡导,持续实施“大师带徒”、“名师传技”、“双导师”制度的培训,聚集一大批老艺人、老大师,让他们来担任培训的主讲。第二,政府提供专门场地、带徒传技所需设备工具和相关工作人员。第三,政府提供资金政策扶持,给予这些老艺人、老大师体面的身份,较丰厚的培训补贴,也给予“景漂”餐费、住宿费等补贴,稳定一批、建设一批。第四,通过培训建立起老艺人与“景漂”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交流,使得“独门绝技、绝学”后继有人,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
“景漂”在景德镇学习工作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有些“景漂”创新能力较强,保护能力较弱,新产品往往被抄袭或复制,而且创新产品和复制品的价格差也很大,导致有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的“景漂”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助长了投机取巧的歪风邪气,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很不利。有些“景漂”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由于外观专利申请长达半年之久,使得创新力较强的产品错失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因此,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健全“景德镇陶瓷”产地认证体系。第二,简化景德镇陶瓷专利申报程序,建立快速通道。第三,规范景德镇陶瓷商标的使用权。第四,保护“景漂”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著作权。第四,建立知识产权认定、转让、交易及权利维护平台。第五,设立知识产权奖,其它各类国家级奖项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
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大瓷厂相继制改,个体私营工作坊或工厂,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及十大瓷厂,导致从设备、技术、规模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常常出现大订单接不了,小订单不愿接的现象。如何提高工作坊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档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重点打造景陶集团、红叶陶瓷等大型企业,推动资本与陶瓷的对接,依托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及大型企业财务管理公司建设陶瓷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包括陶瓷生产制造产业链金融服务、陶瓷艺术品金融服务和陶瓷微金融服务三个子系统。探索国资参股民企“混合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重点打造现代陶瓷产业集群。依托陶瓷企业家联合会,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景漂”人才企业家队伍,打造优势品牌集群,促进我市陶瓷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
景德镇东南近郊有个延绵10多公里的山谷叫三宝,拥有700多年制瓷历史的窑场。近年来景德镇市政府精心打造的“三宝国际瓷谷”,是众多“景漂”心目中的世外“陶”源。然而,三宝进出只有一条马路,且去三宝吃饭的人居多,非常不利于三宝的旅游发展。因此,三宝旅游开发有待加强,建议从三宝打通一条路到荷塘乡(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有著名的“荷塘精神”),把三宝的“生态路”与荷塘乡的“红色路”连通起来,结束三宝进出只有一条马路的历史。打造集“生态农业+陶瓷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景德镇城市旅游的外循环精品线路,促进景德镇旅游发展。
第一,为 “景漂”人才发展提供了多种通道。适应陶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景德镇打造了陶溪川、雕塑瓷厂、珠山东市、名坊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现代化平台,但由于历史问题,多个平台联系较少、独立性较强,没有连成片状,难以形成合力。这些平台分别在景德镇珠山区、昌江区、高新区几个区管辖,从路线、人才、陶瓷及相关产品的规划极为不便,建议尽快成立相应机构,管理、研发陶瓷集市平台,规划好陶瓷物流采购、销售最优路径,为“景漂”人才提供一站式创作、销售、物流空间。
第二,通过科技引领,打造智慧陶瓷。尽快对接阿里巴巴,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推广艺术陶瓷服务管理系统和建设智慧陶瓷平台。打造纯公益性的智慧陶瓷公共服务平台,为陶瓷产业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会展、人才、市场、工艺、培训等服务。打造面向全球的陶瓷大数据,快速完成不同数据的采集与整合,自助式完成数据处理开发,并提供灵活易用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将数据分析深入到各细分陶瓷行业,对陶瓷企业进行相关政策引导与提供数据应用服务。
第三,充分发掘资源潜力,以“景漂”为重点模式的发展策略。建议实施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文化为支撑、创新为主题,加大陶溪川、雕塑瓷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景漂”筑梦平台的建设力度。建议以免费的模式开通“互联网+陶瓷”的各大销售渠道,以免费或者共享的形式发展文创产业,积极与国外机构开展陶艺培训,借助美术馆举办高品质、高水准的交流、展览活动,通过“共享陶吧”、“共享式陶艺公塾”、“共享体验”开展社群运营,引入驻场艺术家模式吸引“洋景漂”艺术家驻留,加大陶溪川投资力度,建议打造智慧陶溪川为核心,包括艺术大学、双创空间、非遗中心、青年旅社公寓等项目,力求把陶溪川打造成“景漂”报到处、学习地、生活地、创业地、成功地。
目前景德镇只有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前身叫“景德镇陶瓷节”)。景德镇可以充分利用特有的陶瓷文化,为“景漂”开展文化交流、技艺创新提供平台支持。景德镇素有一瓷二茶文化,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建议市政府举办综合茶文化节;另外,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收集整理编纂“古代景漂”的典籍文献,如周丹泉、郎廷极、童宾、唐英、赵慨、祝大年、珠山八友等人的文献;加快推出一批展示景德镇“景漂”的影视剧、纪录片、舞台剧、丛书等艺术精品;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实施一批以“景漂”为主题的文化标识项目;建立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建议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国际陶瓷学术研修、文化交流;以建设“双一流”大学,“双高”学院为契机,推进陶瓷产学研合作;加大陶瓷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陶瓷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需要重点引进,推动陶瓷相关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和项目落户,支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进一步提升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办展水平,加快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步伐。
近年来景德镇开展“双创双修”,做好了“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打通“断头路”20余条,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34条;打造了30个“15分钟便民圈”,完成263条背街小巷改造,谋划和建设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信息化互联陶瓷文化方面起步较慢,建议景德镇尽快规划智慧瓷都的方案,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让城市中的各类市政系统设施智能互联,实现城市中“物”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其中优先提高陶瓷类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让“景漂”对这座生态宜居的城市既有归属感又有自豪感,并且越来越充满希望。
在政治上给予“景漂”一定的重视,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领导联系 “景漂”制,明确每位局级干部领导联系服务1位杰出“景漂”,每年定期走访并协助“景漂”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年度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中,邀请“景漂”人才代表参与并测评。成立“景漂”综合党委、“景漂”街道社区党支部,推荐有突出贡献、较大影响力、杰出的“景漂”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激励“景漂”参政议政。
在政策上给予“景漂”更多的关心,为凸显对“景漂”的重视,建议采用多措并举、双管齐下对“景漂”的关注、关心、关爱,在全社会营造出对“景漂”浓浓的关爱气氛,让“景漂”有种回家的归属感。建议组织“景漂”开展不同形式的研修活动,在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瓷都工匠”等市级荣誉评选中给予一定倾斜。如每年开展“Top10瓷都青客(景漂青年)”评选,“全国陶瓷技能大赛”、 “景德镇职业技能鉴定”、“景德镇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像类似的活动每年可以交叉开展,帮助更多的“景漂”脱颖而出,力求辐射面广,社会效益好。建议开展“景漂成果展”、“景漂专题展”等等。
在宣传上给予“景漂”必要的关注,尽全力邀请中央和省内主要新闻媒体来景德镇调研采访“景漂”现象。建议推出“景漂”系列报道、纪录片,力争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南方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报道“景漂”。建议景德镇市属新闻媒体统一开设“景漂”专题,省属新闻媒体选择开设“景漂”专题,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景漂”精神。
景德镇历史上素有“景漂”现象,相对于“北漂”、“南漂”,“景漂”现象是传统与创新相互交融的必然现象,是艺术家和创业者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景漂”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2018年国务院批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更让“景漂”人才在景德镇有了新的发展天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景漂”已经成为江西对外的传播使者,“景漂”将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