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萍 田春芳(通讯作者)
(1 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2 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 广东 深圳 518100)(3 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 广东 深圳 518081)
产后出血(posrpartum hemorrhage,PHH)指阴道分娩者在胎儿娩出后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 或者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超过1000ml[1]。对于严重或难治疗性产后出血需及时处理,目前保守治疗的手法较多,有结扎盆腔动脉血管、宫腔填塞等。子宫压迫缝合技术最早于1997 年提出,该技术改变了产科界在药物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处理方面的观念。多种针对不同病因、出血特点的改良压迫式缝合方法应运而生,可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对子宫结构的影响。
病人取膀胱截石位,留置导尿管。选择子宫切口下3cm,子宫左缘3cm 处穿入,子宫切口上3cm,子宫左缘约4cm 处穿出,越过宫底向后,在宫骶韧带之间缝入,在右侧对称点穿出,越宫底向前,如同子宫左侧的部位进针于右侧子宫切口和上下缘,在子宫前壁下段拉紧缝线打结,关闭子宫下段切口[3]。在子宫还纳入腹腔前,调整缝线使其均匀分布在子宫表面。子宫留有自然通道,不影响其复位过程。
2002 年英国Hayman 医生提出的一种改良B-lynch 缝合法。使用直针的缝线在膀胱反射上方,取子宫切口左下边缘下方3cm 处和下段边缘内侧2cm 处缝合子宫,然后将该缝合线从后方内侧大约1cm 穿出,再绕到前壁。然后在右侧重复该过程[5]。在宫底上方打结,拉紧缝合线后子宫出血显著减少。注意确保膀胱反折低于缝合线穿刺的水平,并使缝合线穿过子宫内侧距其外侧缘约2cm,可以避免对输尿管和膀胱造成损害。在这两条缝合线的内侧边缘之间放置就一根扩宫条,以确保子宫颈管不被缝合。对于Hayman 缝合与Barki 球囊的比较,Bermat 等研究发现两者止血效果无统计学差异[6]。
这项研究由Cho 等人于2000 年在韩国首尔大学完成[7]。剖宫产后对药物处理无反应的23 例产后出血患者接受了这项技术,该技术涉及多个全层方形缝合线以压迫子宫的前后壁。术中根据出血情况可多个方形缝合到出血停止。
一例急性子宫内翻的患者阴道分娩后经手法复位失败,考虑子宫内翻会再次发生,术者即行改良B-lynch 缝合法。使用5 根1 号Vicryl 缝合线分三个纵向和两个横向缝合。同法处理中间和左侧缝线。分别于子宫下段及宫底处将缝线横向穿入纵向缝线外侧,拉紧并打结,达到止血和防止子宫内翻的目的。随访该患者手术两年后再次自然怀孕,并通过阴道分娩了足月儿,此次分娩后她没有发生子宫内翻[8]。
2010 年曼苏拉大学妇产科开始对108 名原发性P P H 的产妇通过Mansoura-VV 子宫加压缝合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除一例加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好转,其它均有效止血。执行方法:将100c m 长2 号肠线穿于70m m 钝直针上对折,在子宫切口下方约2c m 处从右前向后固定子宫壁。固定后,将肠线剪断为2 条纵向内侧和外侧线。外侧缝线端在距右侧缘约3c m 宫底上方打结,形成V 型缝合线的外侧支。内侧缝线端在宫底内侧2 ~3c m 上方打结,完成V 形缝合线的内侧支。同法处理左侧V 形缝合线,然后完成V V 缝合线。这种方法在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早期干预是一种简便且低成本的方法。
2009 年澳大利亚Jeevan Prasanga Marasinghe 博士首先报道2 例,方法如下:将子宫托出于腹腔,距子宫切口右下边缘3 厘米,缝线从子宫前壁到后壁再绕过宫底,然后在宫底下方4 ~5cm 距右侧缘约4cm 子宫前壁进针,然后将针头从前往后穿过子宫腔,在左侧重复该过程。2012 年埃及AAM Mostfa 和MM Zaitoun 应用该方法报道对13 例严重产后出血采取此缝合法取得良好效果,其中一例治疗失败行子宫切除术,其余12 例均治疗效果好,所有患者均无产后并发症发生,一例继发伤口感染并治愈,术后三个月对12 例成功处理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均提示子宫腔正常[11]。
从子宫切口右下边缘3cm 和右侧3cm 的前壁宫腔内穿出,向上移动1 厘米从子宫前壁穿入宫腔,在子宫切口上方2c m处,距右侧边界3 ~4c m 出针穿过距宫底右侧缘约4c m 的子宫底,然后垂直向下移动,以与上前壁相同水平进入宫腔,在适当的张力下拉紧缝合线。接下来,在子宫后壁与右侧相同的左侧表面进针。针头在左侧以相同的方式穿入。最后,针头进入子宫腔约3c m,且位于左侧切口边缘下方。将两段缝合线拉紧,并通过双手压迫子宫腔使线结打在子宫腔中,剩余的缝合线通过子宫颈管放置在阴道中。将7 丝线打结成松散的结,将缝线水平放置在宫腔中,并将其余缝线也放置在阴道中。
使用圆头针将缝线穿过子宫腔,从子宫切口右下边缘3c m 处和距子宫切口3c m 处的前壁穿出,缝合线绕在距右侧缘3 ~4c m 的宫底上方,然后垂直向下移动,以与上前壁进入点相同的位置从后壁进入宫腔,将两段缝合线拉紧,并通过双手压迫子宫腔,线结打在子宫腔内,其余缝线置于阴道内。左侧和右侧使用相同的步骤。缝线拆除:使用的器械包括一把腹腔镜剪刀,一个直径为1 厘米的抽吸套管,一个妇科避孕环摘钩,一圈丝线和一把手术刀。在抽吸套管的头部和末端切出两个平行的“-”切口。从剪刀手柄上的标记到剪刀刀片尖端的长度与吸管的长度相同。使用妇科除环钩将放置在阴道中的线拉入直径为1 厘米的抽吸套管中。抽吸套管沿线向前移动,直到将结拉入其中。将一把剪刀沿着插管的内壁移动,并用它剪开,然后将缝合线移开。如果15 分钟后子宫出血没有增加,则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去除另一根缝合线。对于可移动的B-Lynch 缝合线,与可移动的Hayman缝合线一样,后壁缝合线为切开,然后拉动前壁的缝合线,直到整个缝合线被拆除[12]。
为子宫压迫缝合法加球囊或宫腔填纱相结合治疗。
由H w u 等首先提出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其原理为纵向机械性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的挤压,血流显著减少、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止血。
对于产后出血的各种止血方法的效果各家报道无显著差异,分娩和子宫加压缝合之间的2 ~6 个小时的延迟致子宫切除机率增加4 倍[13]。因此,提高产后出血的识别能力,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止血治疗可显著减少子宫切除率。
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术式治疗对严重的产后出血保留子宫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多种子宫压迫缝合术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效果与优势。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取适合的子宫压迫缝合术,以此将缝合效果最大化,而子宫压迫缝合术对于基层医院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为一种简单、低成本且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并发症、保留孕产妇生育能力及挽救生命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