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琳 李萍(通讯作者)
(1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120)
(2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指60岁以上患者,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无明显原发皮疹,反复瘙痒持续6周以上,瘙痒部位可累及局部皮肤或全身[1]。该病作为五大老年常见皮肤疾病之一,得到越来越多医者的关注[2]。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老年皮肤瘙痒症在社区养老院中发病率较高,Norman等学者对养老院中155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有1002例患瘙痒相关疾病,武娜等在济南军区疗养院的1286名老年人中发现40.2%的人有瘙痒主诉[3,4]。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亚洲人多于白种人,秋冬季节更为常见[5,6]。
历代中医文献根据不同皮损及发病部位有不同名称,如“痒风”“阴痒”等,现统称之为风瘙痒。我国传统中医早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即有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如腠理,与气血相搏,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无法冲击而痛,进而瘙痒[7]。《杂病源流犀烛》也提到:“……血虚之痒,虫行皮中,风邪之痒,痒甚难忍,或肝肾阴亏、精血不足、年老体衰,无以充养,阴虚血燥风动而致痒”[8]。可见老年瘙痒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无外乎血虚风燥,肌肤失痒,又受外界风邪侵犯造成。
而现代医学认为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可与多重因素相关,一部分因生理性衰老,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衰退、神经退行性改变以及内分泌系统变化等,另一部分可与病理性因素相关,如原发性皮肤病(原发性淀粉样变),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谢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毒症),传染病(HIV)及神经性皮肤病等[9]。这些病理改变促使神经元释放的瘙痒介质(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增多,引发皮肤瘙痒。
《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道:“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10],瘙痒导致的继发性皮损如出现在裸露部位,患者还会因皮肤外观改变出现自卑感,不自觉的搔抓行为影响社交,老年人就会逃避群体生活,加速心智衰退、机体老化[11]。如今人类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率逐年增长,该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目前已引起一定重视。
老年人生活质量[12]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幸福城市的评价指标之一。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生存状况综合体验,在临床工作中医者应注重为患者提供多维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状况,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amuel Hofenreffer在1660年首次定义了瘙痒,并将其描述为“导致瘙痒的不愉快的感觉”[13]。几项研究表明,当瘙痒发生时,大脑中的感觉、运动和情感区域都会被激活[14]。van Os-Medendorp H.等学者[15]通过对荷兰5所医院的168例瘙痒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患病率很高,他认为瘙痒症的发病和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这与学者Jafferany M[16]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瘙痒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无外乎归为三个大类:一是具有心理后遗症的瘙痒性疾病,二是心理因素导致且加重的瘙痒性疾病,三精神疾病导致的瘙痒症状。
国内也有多位学者认识到心理状况会直接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程秋生等[17]对263例老年瘙痒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老年瘙痒症患者易产生焦虑,易怒,抑郁等情绪,导致机体的瘙痒阈值降低,反复搔抓成为恶性循环。
随着对心身性皮肤病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诸多学者认为对皮肤病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分析并强化防治工作,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已有多个研究证明通过心理干预结合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瘙痒程度。如谭慧等[18]通过对60例老年瘙痒症住院患者对比发现,导向性心理干预可以极大地舒缓患者焦躁的情绪,调整生活习惯,减小由于患者不良情绪对治疗产生的负面影响。于全民等[19]在社区收治了362例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医从性,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体质是个体生命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不同体质表现对外界的反应和适应性上有显著的差异,中国古代医家对此早有描述,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提到与体质有关的名称,“平人、瘦人、中寒家、湿家、喘家、咳家、血家、强人等”[20]。体质类型的划分贯穿了中医学漫长的发展道路,体质也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家王琦[21,22]通过气血阴阳、津液盛衰的分类方法,将人体划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
现今对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之间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很多疾病中体质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陆文秀等[23]通过调查发现真如社区老年人脂肪肝患者中痰湿体质最多。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引起。这与本地区居民喜甜食相关,加之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尤其是脾肾功能不足,导致痰湿内阻、气化失常、全身代谢紊乱,进而出现痰湿质。莫婷[24]等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发现发病率从高到低前3位依次为: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阴虚质生存时间最短,其次是气郁质。对于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药治疗应该强调“辨体”“辨证”相结合,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这些疾病中偏颇体质的出现主要因为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所以在病后通过对偏颇体质的个性化干预,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能使机体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徐淑珍等[25]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针对中医不同体质的个性化干预,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不同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程子英等[26]对更年期综合征男性患者在实施常规保健干预基础上加用中医体质辨证保健,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质辨证保健处方,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郑雪景[27]对糖尿病前期痰湿体质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调养、情志调摄及药物、药膳调理等综合性干预。发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上升,血糖下降更为显著,提示体质调使患者明显获益,也体现了中医辨体调护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目前瘙痒症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然而针对该病的中医体质调护临床研究尚缺乏。本文探讨了中医辨体调护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希望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中医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助现代医学的力量发挥新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卫生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