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红霞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
根据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正常人每天需要摄入1.5 L 左右的水分,水分的充足摄入,能够提升体温调节能力,保持体液平衡,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体消化能力。基于水分对人体的重要性,在人体摄入水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水质的卫生与安全,以达到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地区,在饮用水水质管控方面存在漏洞,导致腹泻等介水传染病的爆发。为有效应对这种局面,切断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文章从饮用水水质安全卫生的管控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提升饮用水安全卫生水平,旨在达到介水传染病防控的目的。
对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使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地区饮用水水质管控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全面总结经验,为后续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等级的提升,介水传染病的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在较长一段的时间内,对于饮用水水质安全卫生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高,认知层面的局限性,使得部分主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没有真正制定完善、科学的饮用水水质管理机制,管理标准不明确、管理方法不健全,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短缺,在日常饮用水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看重饮用水总量的管理,确保城乡饮用水的持续稳定供应,忽视了饮用水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污染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饮用水水质不佳,安全性卫生性下降[1]。东部地区由于地处季风气候区,其水资源供应相对充足,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饮用水水质的管理要求较高,饮用水水质管理流程较为完善,进而使得东部地区的饮用水水质安全性、卫生性较好。区域差异性暴露了出我国饮用水水质管理不均衡,但同时,区域饮用水水质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相关水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到城市,大量的老年、儿童居住在农村。这种人员构成特点,对于基层设施的服务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2]。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在饮用水水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水质管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农村地区的饮用水,直接从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中汲取,因此一旦饮用水源发生污染,势必对农村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公共安全事件。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其饮用水管控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饮用水沉淀、消毒机制,可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3]。城乡之间的饮用水水质安全性、卫生性差异,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利用政策进行资源调配,在农村地区参照城市水质管理的有益经验,进行饮用水管理体系的完善,更好地提升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属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2018 年,全球约26 亿人获得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源,饮用水环境的卫生洁净度得到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饮用水环境卫生洁净程度管控力度仍旧不高,饮用水环境洁净程度的不科学管控,使得介水性传染病的病例增多,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流行趋势,危及公众的生命健康[4]。
介水传染病类型多样,严重影响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甚至诱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社会动荡,冲击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更好地实现介水传染病的科学防控,降低发生概率,缩小波及范围,有必要对预防应对措施作出深入探讨。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疾病,其致病原因在于人体摄入受污染的水、食物,导致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入侵人体。从医学角度来看,腹泻是目前5 岁以下儿童第二大致死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76 万5 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缺少干净、安全的饮用水,饮用水内含有的细菌、病毒对儿童的胃肠道造成损伤,诱发感染,进而出现腹泻。为提升腹泻防范水平,部分地区将饮用水水质管理作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饮用水卫生设施,通过必要的硬件投入,认真做好水源的改良工作,以水源改良提升水质,从而切断细菌、病毒的传播路径,减少腹泻的发病、传播概率[5]。
霍乱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摄入了含有O1 或者O139 型霍乱弧菌的食物或者水源,导致人体出现急性腹泻的症状。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日益健全,霍乱群体性疾病的爆发概率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部分地区,由于饮用水源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使得霍乱爆发的概率仍旧加高,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等地区,时候人口密度较大、卫生设施较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抵抗力较低的人群,一旦摄入含有霍乱弧菌的饮用水,可能会感染霍乱。为提升霍乱的防治成效,减少介水传染病的流行概率,需要认真做好饮水用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举措,对饮用水中的病菌进行严格监测,实现饮用水质量的有效提升[6]。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需要认真做好饮用水质量管理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公众的思想认知,在此基础上,做好饮用水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以此来提升饮用水水质,切断霍乱的传播路径,实现对介水传染病的科学防控。
甲型肝炎作为典型的介水传染病,患者在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之后,嗜肺军团菌快速增殖,对身体正常机能产生影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致病的嗜肺军团菌主要寄生于河流、湖泊等水体之中,因此,在军团病预防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饮用水水质的管控工作,着力增强饮用水的安全卫生。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充分借鉴欧美国家的有关经验,对饮用水用水系统进行安全管理,针对军团菌等常见菌群,开展周期性检测,组织人员对饮用水冷却塔等硬件设备,做好维护、消毒以及清洁等相关工作,以实现饮用水水质安全性的提升。从过往实践经验来看,合理化的饮用水水质管理举措,可以降低军团菌的感染概率,更好的控制与散发病例,降低军团病的发病率。一旦爆发军团病,医护人员可以将水源检测工作作为突破口,通过系统化的水源检测,掌握水源内嗜肺军团菌的含量、浓度,为后续诊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军团病的应对、处理奠定基础。
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等级的提升,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介水传染病流行防控能力,为切实增强饮用水水质的卫生性、安全性,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做好饮用水的日常管理工作。
为实现饮水水质的有效管理,在水质卫生安全提升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水源管理相关工作,从源头上实现饮水水质的源头管控。具体来看,在饮水水源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分级式的水源保护机制,结合地区水源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水源的针对性保护工作。同时制定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防控预案,组织人员定期对饮用水源附近的污染源进行彻底摸排,在水源污染发生后,工作人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水质数据,并认真做好饮用水的跨地域调度以及水源净化工作,实现饮水水质的提升[7]。
在饮用水水质安全卫生提升过程中,为实现介水传染病的有效防控,需要有计划地做好饮水的净化管理工作。在净化管理环节,需要有计划地做好混凝剂、消毒剂使用以及管网管理工作。具体来看,可以使用硫酸铝、聚氯化铝等混凝剂更好提升沉淀效果,达到一次净化的目的。在氯消毒环节,通过氯点的合理管控,实现饮水消毒与水质的有效衔接,避免余氯量过大,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在管网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城乡供水、区域供水的有效联动,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通过这种方式,减少饮水长距离运输可能引发的饮用水质量问题,减少细菌、病毒超标情况的发生。
尽管目前,我国对于饮用水安全卫生管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采取了相应手段,认真组织、推进饮用水的日常管理工作,期望从水质层面出发,切断介水传染病的流行路径,但效果不佳。为积极应对这种情况,提升饮用水安全卫生水平,有效防控介水传染病,需要积极做好饮用水的日常监管工作,实现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