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析①

2020-12-03 06:55段筱雨曾轶峰
现代英语 2020年8期
关键词:外语语言专业

段筱雨 曾轶峰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如今,我国要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时代是学生进行积淀和打牢自身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吸收和输出中国文化最旺盛的时期,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在此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外语类专业学生因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对其开展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更多有效的途径来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文化镶嵌于语言。外语类专业人才因其专业特性和天然的语言优势,必然成为与国际社会接轨最便利、最频繁、最有需求的一类特殊人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重要时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会不断学习国外文化,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并开始在个人思维体系中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如果此时不进行中国文化的正面引导,在过多强调国外文化的课程学习中,容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形成比较片面的文化体系,进而造成对中国文化理解不充分、不深入等现象的产生。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新时期外宣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仅是国家对外宣传部门的工作任务,也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全民事业,是一个需要从战略、思想行动和措施各方面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语言优势首当其冲地成为外宣工作的储备人才,而且他们的外宣工作往往是非正式的、随机的,例如在校园中与留学生的交往,在留学交换项目中与当地学生的交流等,他们会直接接触到国外的青年学生,因此,这就对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学生要对中国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结合自身语言专业优势,在日常的交流交往中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2018年4月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外语专业学生在外宣工作中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但是在对中国文化的储备、理解与运用上,外语专业学生却往往做得不很到位,甚至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对中国文化不自信、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迷失自我,盲目崇拜“他者”文化,不知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的优秀文化,哪些中国故事可以被用以进行文化传播,更不明确怎样高效地让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在异域文化得到良好的接受。

三、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绝不是凭空产生,文化自信来自文化自觉自知,来自笃行实干,来自开放包容。

外语专业学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学生会接触大量的国外文化,且学习的内容比较深入,在外国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外国语言文化的思维模式;在国际化交流学习中,会较多地接触国外的人和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中外文化的对比与冲击。如果建立了强大的中国文化自信,那么在学习阶段,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①在接触国外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用批判性思维去学习,具有求同存异、去伪存真的能力;②在文化交流的过程,能充分肯定中国文化,肯定民族自身文化,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观来引领文化交流;③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愿意学习和发扬中国文化,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④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创新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持续生命力。

四、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第一课堂中国文化自信培养的模式

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并接受了大量的国外文化,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受语言学习的思维影响,也会不自觉地形成习得语言相关的文化理念或思维模式,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若不能及时完成中国文化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设计,学生只片面地接收国外文化,而没有深入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即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学习了中国文化,也会因为没有进行过中华文化的外文学习和输出,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同时,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不能有效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引领学生肯定本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学生就容易在国外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迷失自我,可能产生盲目崇拜他国文化的现象。因此,在外语专业学生文化培养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战场,在大量的课程学习中需要设定中国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要保证学生有专门的外语课程设置来开展中国文化的学习,相关课程包括《中国文化概况》《中外文化对比》《中国文化英译》等。此类专业课程能够确保学生既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又能用外语准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避免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其次,在其他的外语课程建设和教学中,要大量地设计和引入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在教学案例中,结合课堂话题引入中国优秀文化的探讨,进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建立文化自信。最后,高校还需要开设一些外语类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保证学生有获得更多中国文化的渠道。

自信的建立除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大量输入外,还需要通过不断练习、不断输出来实现。学生只有在语言输出中熟悉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流利完成中国文化的交流后,才能更好地确立文化自信,成为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传播者,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引领者,成为文化创新的创造者。教师的第一课堂也是学生输出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学生课堂表演、学生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英文输出,比如让学生用英文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等;或者让学生根据中国优秀文化改编话剧进行表演等。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输出能力,在输出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文化自信。

(二)第二课堂中国文化自信培养的方式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除了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探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达到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输出表达,证明自我、提升文化自信。第一,通过外语文化月活动,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活动、中国优秀戏剧外文表演、外文趣配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打磨,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出能力;第二,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了解家乡,探寻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外语报告或者实践展示等;第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外译或者传播研究,通过课题的建设,真正去研究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文化传播能力,确保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持续引导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文化观的有力抓手,外语专业学生尤其要注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学生已经接受了大量的国外文化、国外思潮,不能简单地只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思想,要注重与实践结合、与专业结合,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抓住特殊时间、敏感事件去进行思政教育。如在党建引领中,可以采取双语微党课、翻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论断等方式,既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也使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入脑入心。在对学生进行国内外文化对比时,可以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学生或者校友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

为了让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引导: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第二,经常性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第三,做好党建带团建的思想引领;第四,做好有国外学习生活经验的优秀学子对学生的有力引导;第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搭建平台去展示所习得的中国文化,在展示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五、结语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将不只承担完成与他国开展语言交流的重任,还肩负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因此,建立学生良好的中国文化自信,让他们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阶段学习中,高校需要借助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力,让学生既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又能用外语流利地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外语语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语言是刀
部分专业介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