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华
(广西南宁邕宁区蒲庙镇卫生院,广西 南宁,530299)
随着人口结构改变,老年人口比重增多,以脑卒中为首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激增,成为危害人们机体健康的首要病理类型之一,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1]。脑卒中主要表现为脑循环障碍、弥漫性脑功能损伤病机诱导的综合征,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脑卒中两种,具有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合并症多、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异性表现,为当今临床常见致死三大疾病之一[2-3]。脑卒中因病灶为颅脑,颅脑内含有丰富神经及血管,受梗死灶、占位性病变等因素影响,发病后伴有明显侧身偏瘫、失语等着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需开展康复护理对策,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4]。经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5],康复护理开展时机与患者肢体功能转归质量具有直接关联,临床提出早期康复护理理念,现研究针对脑卒中偏袒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进展开展如下综述。
康复医学针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为逆转损伤功能,重视抢救时机,特提出早期康复理念;经杨金华,孙转妮,杨香丽等学者[6]文献研究显示,康复作为脑卒中预后转归重要举措,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经由不同时机康复护理疗效的比对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的开展(发病后2-7天),可显著改善受损神经,促使肢体功能康复,缩短患者康复进程;因该时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经由溶栓、止血等对症干预后,患者意识恢复,康复意愿强烈,可通过早期康复模式,促使功能转归[7]。
脑卒中发病较为急促,病情进展快,患者可自觉肢体功能受限,影响其正常生活,受患者健康认知的影响,初始发病后极易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波动,为脑卒中疾病高风险因素,互为恶性循环,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于呼唤沟通期间加强情志管理,依据患者内心郁结情况予以针对性解答,考虑部分患者伴有语言障碍,临床沟通难度较大,可通过手势、文字等方式,确保正常沟通;予以患者肢体或言语上的鼓励,告知患者失语发生机制及可逆性,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帮助患者改善因疾病认知障碍导致的盲目恐惧、焦虑等情绪[8-9]。指导患者坐式太极运动,于运动期间指导患者调节呼吸,起到调节心理状况的作用,经王晨、杨坚、王人卫等学者[10]文献研究显示,太极运动利于协调自主神经,康复效果显著。
3.1 肢体摆放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侧身感觉、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时极易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压力性创伤等合并症发生,需予以患者患者体位指导,良好肢体摆放可起到抗痉挛、保护肩关节的作用效果,提高患者机体舒适度[11-12];神经内科姚静珠,刘玲学者[13]于脑卒中护理观察中发现,若绝对卧床3周以上,易出现关节周围组织继发关节挛缩变形,固建议于脑卒中偏瘫康复开展时机为发病3周内,可有效起到抗痉挛,降低合并症的疗效;(1)仰卧位:于仰卧位时,将患者上肢外旋外展,于患者肩关节下方垫上软枕,可起到抵抗支撑的作用效果;将患者肩关节适当上抬,将患者肘关节伸展开,手指自然屈曲,手心向上;针对伴有手指挛缩患者,可于手心内放置纱布等物品;于患者小腿、大腿之间放置软枕,起到抵抗髋关节外旋外展作用;于患者足底与床尾处放置硬垫,避免踝关节趾屈。(2)侧卧位:患侧卧位:采用健侧在上、患侧在下的侧卧位,将患者上肢前伸,将健侧肘关节伸直,做支撑状;下肢髋关节微微后伸,将踝关节呈中立位,膝关节微微屈膝,健侧自然放置于患侧下,于健侧腿下放置软垫进行支撑,可适当拉伸患侧肢体,缓解肢体痉挛情况发生,可辅助弹力绷带,缓解患侧肿胀情况,多用于早期康复[14];健侧卧位:采用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要求躯干呈垂直状,将患者肩胛部位前伸,肘腕关节伸直,于上肢处放置软枕,屈髋屈膝,小腿呈中立位;(3)坐位:于床上坐位时,将髋关节尽量保持90°,借助软枕置于背部,上肢外展置于两侧,多建议于病情稳定3周后采用坐位[15];轮椅坐位或端坐位,于轮椅背靠部位放置一块硬木板,促使患者上肢躯体保持直立状,将患者臀部尽量靠于轮椅后方,以确保其双下肢自然垂直于轮椅脚踏上,将膝关节呈现90°摆放,将患者双上肢伸展置于轮椅两侧或前方桌面,将患者前臂旋前,伸展手指,做支撑状。
3.2 肢体运动 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结合的方式,于患者卧床期间予以患者肢体按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情况[16];对患者关节进行被动运动,进行外展内旋、外伸内收、旋前旋后等运动,每次20-30min,每日2次;于床上指导患者开展上下肢锻炼,翻身练习及抓取练习;(2)施术者将患者双手交叉,开展Bobath握手训练,健侧带着患侧进行上下、左右联系[17];将患者下肢屈曲,嘱患者用力将肢体放下,每次重复10次;指导患者由仰卧位自主进行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更换;将患者健侧搭于患侧上,嘱患者提高腰部,保持3-10s,换另一侧相同[18];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自主坐位。
3.3 功能锻炼 日常功能锻炼主要包括进餐、洗手、洗脸、穿衣、如厕、转移等,依据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功能锻炼每日开展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于功能锻炼开展期间,给予患者肢体或语言上的鼓励,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并于康复锻炼期间评估患者机体疼痛感受,鼓励患者克服,若疼痛不耐受,需停止运动,避免强烈运动导致患软组织或骨性损伤;指导患者如何借助康复仪器进行锻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3.4 作业联系 于常规自理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指导患者进行精细化练习,例如夹黄豆、搭积木、捏橡皮泥等,借助辅助工具,加强对细小关节的锻炼,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加强机体协调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可辅助颅磁刺激仪器,改善患者机体平衡、协调能力,促使患者早期融入社会[19-20]。
脑卒中偏瘫致残率高,患者对康复护理需求量较大,为改善预后肢体功能,需早期予以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重视生理、心理多维度康复需求,强化健康教育,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帮助患者科学认知疾病,纠正内心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加强肢体管理,予以肢体摆放,缓解肌肉痉挛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联合开展康复锻炼,改善机体耐受度,缓解神经损伤程度,加强患者肢体协调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家庭及社会负担,确保最佳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