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分析

2020-12-03 05:06顾斌
今日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顾斌

(永州市中心医院,湖南 永州,425000)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患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文献报道我国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10.5/10 万[1],其中由于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达到56.3%[2]。患有癫痫疾病的老年人通常病情比较严重,因治疗风险较大不能接受开颅手术,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医治。与此同时因为介入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引起了医疗人员和患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以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情况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50 名老年人癫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因动脉瘤行介入治疗后首次出现癫痫发病的患者50 例,占患病人数的11.11%,年龄57-75 岁,平均( 64.34±5.7)岁;患者第一次发病时间与采取介入治疗时间间隔最长1 年,最短8 天,平均时间间隔为38.64天。患者发病特点为:43 名患者发病为局部性发作伴随出现口角、四肢出现不同程度抽搐,其中7 名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肌肉痉挛等症状。发病时间间隔为4 天到半年不等。

1.2 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均采用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对发病处于早期阶段且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采用氨甲酰苯卓、迦地那以及苯妥英钠进行治疗。在治疗初期药量应为普通服药量的一倍,在患者癫痫症状得到一定控制后,可逐步减少服药量。疾病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即伴有意识障碍和持续性癫痫的患者,可采取入院治疗的方式,且在治疗期间要密切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监测。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采用安定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3],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后,采用氨甲酰苯卓、迦地那以及苯妥英钠进行治疗。

2 结果

在对参与治疗的50 名患者进行研究病随访后发现,有40名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并未有再发癫痫症状的出现。其余患者偶尔伴有癫痫发作情况的出现,但发病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患者的发病严重程度显著降低。同时笔者在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蛛网膜下腔出血。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及实践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癫痫患者发病过程中危害较大的因素。很多患者在多次出血后无法及时进行救治,从而对其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金属物质的滞留。在对老年人动脉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采用弹簧圈推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病情较为严重且癫痫发生次数较为频繁地患者,大约需要6-10 个弹簧圈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4]。但弹簧圈长期置于患者脑部,会对患者脑神经传导以及大脑皮层生理活动造成阻碍。同时金属物质本身具有放射性特点,可能会对患者癫痫症状的发生产生推动。3.治疗后患者脑缺血及缺氧情况的发生。在对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会对其血管造成压力和负担,从而导致血管痉挛情况的出现。如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缓解,则会引发脑组织缺血及缺氧症状,继而导致患者治疗后期再次发生癫痫。同时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癫痫情况的发生与其性别并无太大关联。

3 讨论

现阶段,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继发癫痫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后发现,目前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尚未成熟。但随着越来越多癫痫情况的发生,对该方面的研究也应逐步重视并力求找出其发病机理和原因。因此笔者对近期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动脉瘤并继发癫痫的患者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整理与实践分析患者出现癫痫的原因以及发病特点,探讨与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发病间隔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的联系,以期能够为患者的有效治疗与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笔者认为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拓展,从而使其能够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