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波 陈建列 严帮吉
(慈溪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浙江 宁波 315300)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等劳损或退变引起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肩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此病常见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特别女性因绝经后激素改变等因素而较男性更常见[1]。肩周炎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但定点思路多样,因此对近几年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常见的与新的定点思路综述如下。
阿是穴,概念源于内经,《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燔针劫刺。《灵枢•五邪》:“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2]。通常按压时除了痛点,快然点,也包括酸、麻、胀、重、结节、条索、凉热等感觉与皮肤变化等,可见阿是穴是以多种综合感觉来认定该穴的[3]。张天民等从针刀医学对阿是穴进行认识,认为阿是穴主要分布在弓弦结合部或弦的应力集中部位[4],张宏明等通过臭氧配合小针刀阿是穴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93.33%[5]。
阿是穴是针刀医学发展早期治疗选点常用简单方法,通过针刺或刀切阿是穴,可以疏通气血,缓解消除症状,恢复健康。
经脉,内联脏腑,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营养全身与协调阴阳的功能[6]。经筋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接肢体关节,约束骨骼,主司运动的作用,与十二经脉具有互补作用[7]。肩周分布多条经脉,肩前部有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肩外侧有手阳明大肠经,肩后外侧有手少阳三焦经,肩后侧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8]。经脉以辨经取穴为主,结合远近取穴法。肩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特别是其起止点等部位是经筋理论中筋结病灶的好发部位。
赖雪燕等通过文献统计发现常见局部近端主穴取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加阿是穴,前三者统称为肩三针,三者分别归于手三阳经,三者均循行经过肩部,“肩三针”穴是对肩周炎多经合并症状的高度概括。远端取穴肩内侧可配合天泉、曲泽穴;肩前侧可配合尺泽,孔最穴;肩外侧可配合手三里、上下廉,合谷穴;肩后侧可配合后溪穴、养老等穴位。
通过经脉与经筋理论定点针刺治疗肩周炎可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针刀整体松解定点思路基于现代解剖学和针刀医学理论,认识到慢性软组织损伤会形成网状病理构架和力学系统失衡,从而提出了针刀整体治疗的思路。
针刀医学理论认为,软组织是一整张立体的大网,肌肉、肌腱、韧带等起止点以及这些软组织活动时互相交叉部位是应力集中点,肩周软组织劳损退变形成无菌性炎症后,这些应力集中处最容易损伤,并容易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损伤日久又容易引起肩周弓弦力学系统平衡失调,通过松解关键点,可以减轻网状系统张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恢复动态力学平衡,促进恢复功能活动。
因此,针刀整体松解通常在肩周这些关键连接点处寻找阳性反应点治疗。张天民等提出了肩周炎C形整体松解术,即定点在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结节间沟,肱骨大结节后侧,从前到后形成一个C字形,修忠标等设计了改良C形针刀松解术,在C形定点的基础上,增加肩胛内上角、三角肌止点、肩峰下滑囊、冈下肌起点为治疗点。
针刀整体松解术定点基于现代解剖学与力学原理,使治疗的每一个点都有解剖与力线依据。
著名手法治疗师Ida Rolf首先提出了肌筋膜链理论,之后由她的学生托马斯通过解剖手段来证实。肌筋膜链理论中详述了三类肌筋膜经线,主线、手臂线、核心线共十条肌筋膜链。谢娇等认为肌筋膜链就是力线,传统解剖学强调单块肌肉的起止点和骨连接,实际解剖显示肌肉是通过筋膜等软组织直接或通过力线间接相连的,是一个连续性的肌筋膜网,形成了肌筋膜链与整体力线。
肌筋膜链整体力线理论注重整体思维,需用开阔的视界来具体分析病变,寻找真正原发病变组织与紧张挛缩肌群,指导针刀精准定点松解治疗,来进一步提高疗效。
神经敏化概念是指神经支配失调后,神经可以变得过敏或过度反应。神经敏化针刀治疗定点思路,通过分析临床症状与结合运动功能,判定神经系统的哪个部位出现敏化,进行精准判断与治疗,针刀在神经敏化部位去接近神经而不是直接刺激神经,解除软组织对神经的卡压,使敏化的神经脱敏,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是一种新的医学理念与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臂丛神经在循行路径中容易受到卡压,导致肌肉缩短产生疼痛与功能受限而引起肩周炎。通过针刀减轻或解除臂丛神经及肩周其他神经卡压,使敏化的神经脱敏,恢复神经功能,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健康。
针刀治疗肩周炎定点思路较多,新的治疗思路与理论不断被探索研究。所谓针刀是工具,思路是灵魂,单一的治疗思路有时较局限,多角度的观察与探索,才能接近问题的本质。因此对于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常见定点思路与新的定点思路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开拓思维,更全面的认识分析肩周炎并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疗效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