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仍然很容易产生倦怠感。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是常有的事。那适当合理地调整教学策略,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体裁即文本的类别,各种体裁的文本行文结构有稳定的特征。同体裁作品比较,要从他们的共同特征出发,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1]由此看出学生通过对于同一体裁文章的比较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散文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提升学生对于散文这一文本体裁的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将散文与比较教学相结合进行实践。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初一上册第一单元《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为例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中提到:“语文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2]由此,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创造性教学。据笔者观察,教师在实践中运用对比教学的次数并不多。因此,对比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是有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空间。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初一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属于写景类散文的佳作。这两篇散文在结构、写景、抒情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两篇课文具有可比较性。
首先,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春》与《济南的冬天》都是总分总的结构。《春》的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盼春的景象,二至七节分述春天具体的景物;其次描写春风春雨吹拂滋润大地;再次是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八至十小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小结全文,升华主题。作者融情于景,用五幅画面来展现春天的美,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层次清楚。可见作者整篇文章构思布局,言语修辞上用意之深,独具匠心。
《济南的冬天》这一文,老舍一开始便把济南的冬天与北平和伦敦的冬日、热带的日光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日“温晴”的特点。紧接着通过“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引到了济南的山水之景上。描写了“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的远山”以及“水藻的绿”,“水的清澈”还有“蓝蓝的天光”。最后以一句话点明中心、总结全文,鲜明地描绘出一幅冬日济南的水墨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两篇课文的结构绘制成表格,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表1所示:
表1
散文相比其他体裁文章来说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两篇散文都在于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喜爱与赞美,使文章达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朱自清的《春》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场面。春天到了,百花竞放。在作者的眼里,果树都要争先恐后的展现自己的美,“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的笔下充满想象,给读者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文,他直接夸赞“济南真算是个宝地。”足以可见他对于这个地方的喜欢,后文中“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句话作者以一种感叹的语气,用了“太”这个字来体现其程度之深。表现了作者怜惜着小山并很珍视它们。在他的眼里,济南的山水已经不是单纯的景物,就如他眼中的孩子一般。
这两篇散文都寓情于景,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又截然不同。朱自清的《春》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幅春天的画卷里有“钻”出的春草,还有“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等春意盎然的画面。语言活泼俏皮,仿佛让人置身于春天里。给读者营造一种浓郁的春日氛围,所写景物自然衔接,让读者读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而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作者仿佛一个导游,语言平实,真挚无比,就像一位老人正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一开始便毫不吝啬自己对于济南的喜爱并直言夸赞“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让读者感觉亲切无比。
1、修辞侧重点的异同
这两篇文章均文质兼美,语言细腻,文章精炼。句句话都是写作可以模仿的典范。两篇文章均用了排比、拟人、比喻、对比等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所写之物更加生动形象。但仍然还是有细微区别。
《春》在修辞手法上更倾向于比喻,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果树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想象丰富,感染力强。表现了桃花、杏花、梨花繁华盛开的情景,色彩鲜明,颜色由浓艳到淡雅以表现春天的美丽。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把春天比作“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把春天比作三个不同阶段时的人物状态,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接连三个比喻,构成了递进的关系,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孟春、仲春、季春的推移,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
《济南的冬天》在修辞手法上更加倾向于拟人,“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把,这儿准暖和。’”山把城包围,小山就好像母亲一般守护照顾着济南城,形象的表现了山的地理特征,也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描写被日光照耀的小山时,作者写道“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日落之时,夕阳的光辉映照在雪上,白白的薄雪调和着暖阳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似乎成了一个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一个“羞”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2、语言表达异同
这两篇散文尽管在结构、内容、修辞上大有相同之处,但也受作者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的影响,所以在表达上也略有区别。
朱自清笔下的《春》语言诗化,因为朱自清本人就是诗歌出身的散文家,那么他笔下的散文充满了诗意浪漫之感,语言精炼却又充满活力与朝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文章极富感染力。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语言朴实亲切,娓娓道来。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不虚情,不娇作。
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中第一条就提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3]学生通过这两篇课内文章的对比阅读学习,可以使他们对这两篇散文的结构、情感、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通过掌握散文对比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巩固与运用的目的。
对比阅读教学在实际课堂使用中不能随意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散文的结构、情感、语言去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所以教师在对比时应该首先考虑文本的异同点,其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可适当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前讨论,提升课堂效率。
尽可能的在同题材、同作家、同主题作品中进行实践教学。如琦君的《春酒》与汪曾祺的《故乡的鸭蛋》都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这两篇文章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学习。学习同作家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更好的理解文章,教会学生“知人论世”。如鲁迅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八年纪上册的《藤野先生》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综上所述,散文的对比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是有更多可挖掘空间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专业化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