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以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初中写作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再现经典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初中生的寫作兴趣普遍不高,锻炼写作能力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大部分初中生写作是为了应付教师,写作时不能融入真情实感,使得作文变成了“水文”,没有内涵和价值。由于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写作积极性不能得到激发,写作主动性被消磨殆尽。想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那么,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实现。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重现相关场景,指导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朗读需要朗读者将声音、语气、调子、情感结合,融为一体,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再现情景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朗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培养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中。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会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内核,将自身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角色中,做到在展现人物特征的同时,表达对人物的理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对于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划分,改编成剧本并自主分配角色,再进行表演。如此,让学生全程参与,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皇帝的新装》一课,主要人物有皇帝、大臣、两个骗子和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皇帝、大臣、两个骗子和学生分别会是什么神态,用什么语气说话”,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研究人物,进而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知识由晦涩难懂变得简单、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未来的写作也能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二、体验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传统的初中写作教学,通常采用“举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却不能满足教学的“精度”,教师一味地传输知识,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使得“厚度”积压,变成累赘,严重拖慢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学生造成困扰。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化“繁”为“简”,化“简”为“精”,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描写景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进入真实情境。当前,学生作文“杂”“虚”“假”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情实感,内容都是凭空臆想的,如此读者产生“虚”的感受就再正常不过了。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融入到文章中,提高写作水平。
以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揣摩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手法,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段话运用了拟人修辞,将小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教师可以在冬季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冬天有什么特色,并记录。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记录的“雪花”“白色”“寒冷”与《济南的冬天》中的“绿萍”“花衣”“热气”进行比较,学生会惊讶地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与实际的冬天有着天壤之别。而后,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再提出问题:“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与我们看到的冬天似乎完全不同,大家阅读了文章,你们认为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不同在哪里?为什么如此不同?”学生答道:“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充满了温暖和绿意,没有一点冬天该有的萧瑟和寒冷。通读全文,我发现这抹暖意和绿色不仅是气候使然,更多的是因为人们保持着绵延不断的希望。”可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手法和体验真实情境,能够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描写景物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情境,产生感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让文章“满”“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