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馨
摘 要:中国文学史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发展,在多年的发展中持续升级,可以说中国的文学史是一种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工具,同时通过对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审美个性和文学情怀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涵盖的文学思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中审美个性和文学情怀的分析,探讨具体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审美个性;文学情怀;文学史
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初始阶段实际上多是将文字和文学应用于应用文的撰写,比如秦汉时期的法律条文书写,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学已经开始向着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更是具有良好的造诣,可以说中国文学自诞生伊始,就具有浓烈的审美个性与文学情怀特征。
一、中国文学的审美个性与文学情怀
(一)人文因素
实际上中国文学的起源过程中,从当前来看熠熠生辉的各类应用文体的书写,比如法律条文以及户籍制度等,这类信息甚至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也可以发现,从中文文学的诞生伊始就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诗经·关雎》中,就展示当时文化背景下,对女子的美好向往,另外也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中,男性对女性的美好向往实际上是可以直接借助文学作品进行表达的。自宋朝开始,就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理念,当然自宋朝时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对女性的描写类作品数量急剧下降,这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理念完全重合。到达近代,对女性的描写类作品数量逐渐增加,这和从近代一直到当代,女性思维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是,是从根本上扎根于社会发展的,因此具有显著的人文因素[1]。
(二)抽象因素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中的抽象的因素起源于宗教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道家学说或者道教,我国道家学派起源于先秦时期,其实这是一种对哲学思想的辩驳体系,其追寻天然合一的观念和顺应客观规律的观念,而对于这类规律,道家将其统称为“天”,可以说把各种规律都抽象成一个重大的文学概念。在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都使用“天”来表达一种规则或者一种限制,甚至于说一种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会对一些限制性的条件,或者说自然规律用“天”这一抽象后的概念表达,既可以体现出各类规则的不可逆性,而同时又从根本上希望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就是说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让整个社会或者自身获得更好发展。
(三)写实因素
中国文学的起源,实际上是一个应用文体的逐渐发展过程,在发展初期,文学主要应用于各个学派核心观点的说明,另外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和写实类的作品。比如《农经》,可以说这类作品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写实特征,同时其中的一些观点即使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依然具有全面性与科学性,可以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将文学体系分配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写实类的方向路径,另一个是抽象类文学的发展路径。
二、基于审美个性与文学情怀的文学史发展
(一)人文因素的发展
人文因素的发展,从先秦时代一直到现代,如果是分析各類文学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出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包括男女间的情感、社会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的抨击等——那么从整体发展繁荣程度上看,总体上趋近于“U”型,即从先秦时期一起到宋朝,人们在思想的表达上更加直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一种逐渐减弱的效应[2]。比如在《诗经》中,就含有大量的男女倾诉爱慕之情的篇章,但是一直到唐代为止,则对于相互之间的爱慕情感倾诉,就已经呈现出一种“轻如隔纱”的感觉,尤其是对于宫廷生活的描写,更是具有这一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长恨歌》。从宋朝开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成为对儒家学说的一种后代最具权威性的解读,在后期的统治过程,就开始将男女间的情感视为一种“君子不屑评判”的事物,则这类作品的数量开始减少。从近代开始,随着思想的复苏,意识到对于情感方面的描写,逐渐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模式,可以说在当前的发展过程,文学史的发展能够和人文因素具有更好的融合性。
(二)抽象因素的发展
抽象因素发展过程,可以说在长时间的发展阶段,都并未经过全面彻底的改革,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量的西方思想随着西方技术一同涌入我国,这就对原有的道学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道家思想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文学史核心,但是其对民众造成的一些想法实际上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于客观规律的利用。
(三)写实因素的发展
写实因素的发展中可以发现,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学诞生伊始,一直到当前的发展过程,实际上都处于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先秦时主要都包容在写实因素上,包括法律词条的书写、农事生产中相关建议和意见的书写、诸子百家对各类理念的书写等,实际上都可以归类为写实因素,只不过其中道家作为一个特殊性的代表,可以认为具有较高的抽象能力。
在后代的发展中,隋朝开设了科举制度,这就意味着普通的读书人也可以具有晋升渠道,而从这一时代开始,写实类的文章实际上就开始经过逐渐地细化,比如以官场为例,科举时撰写八股文;像皇帝提供建议时书写专用的文体;皇帝向臣子发布命令时采用诏书。此时可以说明,写实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细化。
在近代和当代的发展过程,各行各业中使用的写实类文体,都会根据该行业本身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模式进行建设,而对于中华文学来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即使相关行业对文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自身的形式作出调整并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四)体系因素的发展
中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体系内部都会建立相应的叙事体系,尤其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始,就会完全根据各个学派的自身想法、自身需求和自身标准,设置相应的交流体系[3]。在后来的发展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将诸子百家的各类哲学思想进行了融合,这就导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容了多种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核的体系,而该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能够更好地承受外界事物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由于在文化思想的合并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对其他文化的实践和融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为后续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系因素是整个系统发展过程的核心因素,这也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直接展现因素。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审美情趣和人文观念方面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具体构造模式,这就构成了文学史。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体系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是处于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状态,但是对于写实因素处于不断地细化状态,对于人文观念处于先低后高状态,对于抽象因素处于平稳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彭国忠,施岩.中国诗歌中渔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5):1–12.
[2]朱艳阳,胡美智.外国文学史教学的跨学科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143–144.
[3]潘德宝.文学地理走进新体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节点与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0(09):131–140+1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