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飞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数字图书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使用技术实现众多资源链接,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广泛存储各种格式文献资料,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1][2]。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别是近年来网络通信、物联网、信息处理、虚拟现实、数字处理等技术推动数字图书馆实现新的变革。国内有关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的研究截止时间为2015年,因此有必要从2015年开始重新梳理数字图书馆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以为今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提供参考。
为确保采集到的文献是与数字图书馆相关,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并且过滤掉一些综述、本刊讯、文献计量等不相关文献。因此以数字图书馆为主题词,采用专业检索的方法进行文献查找,选择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期刊文献。文献发表时间选择2015-2019 年,专业检索式:SU='数字图书馆' NOT (AU='本刊讯' OR AB='<正>' OR TI='综述' OR TI='研究进展' OR TI='研究动态' OR SU='研究热点' OR TI='研究脉络' OR TI='热点领域' OR TI=' 研究现状' OR SU='文献计量' OR TI='文摘' OR TI='研究述评' OR TI='研究态势' OR SU='可视化分析' OR TI='进展研究' OR KY='共词分析' OR KY='研究主题' OR SU='知识图谱' OR SU='聚类分析' OR KY='聚类' OR KY='CiteSpace'),再手工筛选过滤掉计量文献及其它无关文献,最终筛选出1828 篇样本文献。
研究工具采用CiteSpace、Netdraw 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共词分析是统计文献中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频率,从而判断各个研究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运用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和共词分析,绘制研究热点关键词、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运用Netdraw 进行发文作者、期刊、机构分析以及细致的可视化分析。
2.1.1 年度发文量及被引情况
2015-2019年数字图书馆发文量如图1所示,其中2019 年发文量计算截止时间为2019 年7 月28日。
图1 2015-2019年数字图书馆发文量分析
2015-2018 年累积发文量线性回归方程y=414.8x+130.5,R平方为0.993,说明拟合度较高,累积发文量呈现线性增长模式。引用超100 次以上的高被引文献有5 篇,主要集中在2015 年,占有4篇,其次为2016 年1 篇。从发文量和被引情况看2015年数字图书馆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和影响力。
2.1.2 主要作者
共有2134位作者参与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工作。普赖斯(Price)定律指出核心作者群发文量应达到50%以上,核心作者至少发文量计算公式为m=0.749。 nmax表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文献数量,取值26,m=3.819,取上限整数为4。由图2 可知,发文量在10 篇以上的作者总共发文量占比5%,发文量4 篇以上的作者总发文量占比21%。说明核心作者群已具有初步雏形,但是距离50%还有一定距离,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方向就有十多个,难以在数字图书馆大学科上形成引领作用。表1 显示了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高发文量的作者多数早在2015 年就已经投入了持续的研究。以年度发文量两篇以上为筛选标准分析核心作者合作情况,Citespace 软件上设置Top N为50,Top N%设置成50%,用Net-Draw 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如图3 所示。Density(密度)值较低为0.0036,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多,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发展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合作关系5人以上团队的有8个,说明合作团队已经涌现,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进入深入研究阶段。如图4所示,最大的团队是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毕强为中心的团队,共18人,还包含李洁、王福二位核心作者,线条粗细及数字表示合作强度,团队内网络枝繁叶茂,已经形成复杂的科研合作网。毕强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聚合、信息接受情境、微服务、关联数据、知识组织等。Burst(突发性)是数量陡然增加的突发性检测指标,反映某一时间段的研究动态和转向。从Burst值(4.49)来看,作者肖希明团队2015-2016年做了较为深入的专门研究,主要研究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等。
图2 作者发文频次占比(该频次发文量/发文总量X100%)
图3 作者合作网可视化图谱
表1 2015-2019年核心作者发文情况
图4 毕强合作团队可视化图谱
2.1.3 研究机构
如图5 所示,按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研究机构是武汉大学(135)、南京大学(78)、国家图书馆(72)、吉林大学(59)、中国科学院(40)、上海图书馆(31)、北京大学(29)、南京图书馆(27)、中山大学(26)、南昌大学(24)。前十家机构发文量占所有研究样本的28.5%。与2015年之前的统计研究相比,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仍然保持较强优势,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发文量排名上升[4]。将发文量3篇以上的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公共图书馆方面有11家,图书馆数量占比13.4%,发文量占比16.8%,其余为大学,说明数字图书馆研究以高校为主。公共图书馆发文量靠前的是国家图书馆(72)、上海图书馆(31)、南京图书馆(27)、深圳图书馆(10),广州图书馆(8),天津图书馆(7),重庆图书馆(5),辽宁省图书馆(4),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4),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3),首都图书馆(3)。这表明公共图书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市,其他公共图书馆则研究较弱,需要加强。Centrality(中心度)是网络中的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值越大表明越是关键中心节点。与其他机构具有较多合作,具有较强Centrality(中心度)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形成了学术共同体。合作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强弱,可以看出除四家权威机构外其他机构合作关系较弱,说明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机构合作交流。
图5 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网
2.1.4 期刊分布情况
发文分布在96 个中文核心期刊上,所有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CSSCI 收录期刊上均有涉及,说明数字图书馆研究受到领域内高质量期刊的重视。并涵盖教育、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综合社科等学科领域期刊。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应用走向深入,其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多方面问题。除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CSSCI收录期刊,发文量第二的期刊类别是反映数字图书馆应用在教育领域的教育类期刊,共有十种。这说明数字图书馆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潜力,例如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虚拟学习环境[5],在数字图书馆中建设虚拟的网络课程书架开展远程教学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数字图书馆转变为智能图书馆服务于终身学习需求[6]等。发文量第三的期刊类别是出版类,共有九种,涉及数字学术出版、数字出版的选题、纸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公益出版与传播、媒介融合、数字出版格式、开放获取出版等研究。可见数字出版的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研究热度。发文量第四的期刊类别是法律类,分别为《中国版权》《电子知识产权》《环球法律评论》。近年来国内外版权事件不断,因此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值得研究,涉及绝版作用版权、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等问题。此外,出版类期刊也有许多有关数字图书馆版权及合理使用问题研究的文献。重要发文期刊如表2 所示。发文比=发文量/该期刊总发文量,反映期刊的重视程度。重要期刊发文比均在3%以上,有一半发文比在8%以上,可见数字图书馆研究热度没有丝毫衰退,仍然受到领域内重要期刊的关注。
表2 重要发文期刊
去掉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两个检索词,Citespace 上设置参数Top N 为50,Top N%设置成50%,筛选2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3所示,可见数字图书馆的最新研究热点是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的。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学术中心,出现频率和中心度最高。公共图书馆在数字阅读和推广、数字包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出现频率和中心度也高。其余关键词归结起来,一是数字资源建设研究(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整合、数字出版);二是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大数据、智慧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云计算);三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数字人文、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知识服务);四是研究在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上以图书馆联盟为基础,通过联盟实现共建共享、协同服务、关联数据、数字出版、开放存取[7][8];五是研究数字资源合理使用系列问题,说明随着数字图书馆广泛应用,人们对数字资源著作权和法制的研究意识不断增强。Centrality(中心度)大于0.1 的高中心度关键词比较重要[9],代表研究的重点领域,共有三个关键词:数字资源、大数据、数字人文,绘制高中心度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如图6所示。
“数字资源”关键词具有较强的中心度,值为0.3。由图6 可知,数字资源与用户、信息服务、公共文化、法律风险、长期保存、关联数据等概念串联相关。用户是数字资源的使用者,研究包含用户需求分析、采纳模型、资源推广、信息接受情境、用户隐私等。数字资源建设背景下的信息服务、公共数字文化也在研究热点当中。法律风险问题涉及许可使用技术机制、权利义务等研究。长期保存问题涉及保存对象、技术、标准、时间、成本、管理等。关联数据研究涉及语义网、书目数据、资源整合、信息推荐等。
“大数据”关键词具有较强的中心度,值为0.25。由图6可知,数字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社交网络,实现移动视觉搜索、人工智能和智慧服务。苏新宁所著的《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引频次在本文采集文献当中排名第一,高达201 次,也印证了“大数据”研究热度非常高。大数据为数字图书馆注入新活力,这方面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化。
“数字人文”关键词也表现出较高中心度,值为0.12。由图6 可知,数字人文研究涉及虚拟现实、图书馆服务、数字学术、数字素养、关联数据等。图书馆需要研究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和挑战,支持数字学术,加强数字素养培养,抓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关联数据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计算人文、形象人文、增强人文,运用关联技术实现数字人文可视化和精准服务[10]等。
表3 高频关键词
图6 高中心度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突发(Burst)关键词指研究频次突然上升的关键词(年度用红色标注),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突发关键词如图7 所示。2015 至2016 年,数字资源特别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突然兴起,从整合技术(信息组织、元数据等)、整合模式、整合的主客体及管理体系开展研究。同时也在关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云计算、长期保存、用户隐私中的安全问题。2016 至2017年,学术界掀起“互联网+”研究热潮,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有着天然联系,“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阅读、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智慧图书馆成为研究热点。2017至2019年,数字学术、人工智能、用户服务研究突然兴起。数字学术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引鉴国外经验阶段,国内未来还需要从数字学术和数字人文服务实践开始研究。此时“互联网+” 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研究已经悄然向“人工智能+数字图书馆”研究转变。学界关注更多的新兴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例如虚拟导游、无线充电、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在数字学术、大数据研究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数据管理、数字出版、信息获取、信息推荐等新型用户服务研究也随之兴起。
图7 突发关键词
运用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排除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两个关键词以实现更好的聚类区分度,结果如图8和表4所示。其中聚类模块度Modularity 值为0.3842>0.3,说明聚类结果比较理想[11],平均轮廓系数Mean Silhouette 值为0.59>0.5,说明聚类网络同质性较理想[12]。聚类标签取自相似度排名第一的关键词。下面根据聚类结果内容,手工选取正确划分的关键词及文献,然后对研究主题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对每个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分研究维度,并举例说明。
表4 关键词聚类详情
图8 研究主题可视化图谱
2.3.1 数字阅读环境下阅读推广和阅读服务研究
聚类0以阅读推广、数字阅读、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互联网+、移动服务、全民阅读、新媒体、服务质量、阅读服务、服务平台、移动阅读服务、信息接受情境、数字参考咨询、媒介融合、用户体验、用户需求、导读、个性导向服务为代表关键词。在数字阅读上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其次是高校图书馆。研读该聚类文献,可划分为几个研究维度:(1)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阅读推广和阅读服务研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和需求,以及如何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探讨数字阅读背景下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提高平台的用户互动性和黏合度,培养数字馆员,研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阅读推广策略[13]。(2)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研究。探讨高校图书馆在思想、人才、机制、路径、资源、环境上加强建设[14],做好数字阅读推广,以实现阅读育人的使命。(3)移动阅读服务研究。探讨开展移动参考咨询,建设元数据为基础的电子书阅读平台[15],推动全民阅读,探讨农村地区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16]。研究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再造情境,引导读者行为,构建多维度融合的情境体系[17]。(4)数字阅读用户服务研究。探讨从系统性能、资源内容、馆员素养、服务环境、用户交互等方面关注用户体验、分析读者满意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嵌入教学科研,实现个性导向服务[18][19]。
2.3.2 以数字素养培养和教育为主线的数字人文、数字学术、数字包容研究
聚类1以数字素养、数字人文、数字学术、数字包容、虚拟现实、数字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大学图书馆、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终身学习、数字人文教育、城市数字包容项目、媒介素养、数字技能、公平获取、数字人文馆员、数字鸿沟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从政策框架、基础设施和项目的角度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人文和数字包容。探讨通过数字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政府、行业协会、图书馆制定教育框架,强调信息公平获取、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促进数字人文教育。国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字素养教育框架进行研究[20]。探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制定数字包容政策,开展数字包容服务项目,弥合社会数字鸿沟,完善图书馆信息与通讯基础设施,开展针对性的数字素养服务、残碍服务等,使人们公平获得经济、教育、医疗保健、公共参与的机会[21]。(2)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学术和数字人文服务进行研究。探讨高校图书馆从单学科的数字人文服务走向支持多学科数字学术的合作伙伴,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字素养教育、出版、数字人文教学服务[22],设置数字人文馆员岗位,与院系合作开设数字人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数字人文项目[23]。研究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跨媒体学习以及支持智能化的终身学习[24]。
2.3.3 数字资源合理使用、著作权和数字出版研究
聚类2以数字资源、合理使用、著作权、电子借阅、版权、电子图书、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许可使用、违规使用、风险规避、公共借阅权、立法、技术机制、google数字图书馆、数字版权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许可使用研究。研究面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教育和扶贫背景下的著作权法定许可,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主体、适用范围、许可使用费管理、争端解决办法,侵权责任认定等[25][26]。(2)著作权合理使用研究,学者们从立法和使用过程中的合理注意义务进行研究。在著作权合理使用研究上,Google 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版权获取模式和法律争议问题被我国学者大量研究借鉴。例如,研究著作权法立法保障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建设、文献传递、远程参考咨询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和版权例外[27]。著作权法有必要规定机构在数字化作品时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运用“三步检验法”鉴定合理使用[28]。高校数字图书馆应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设置用户权限,控制合理使用,高校图书馆联盟应在数据库共享、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光盘下载上管控知识产权风险,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和宣传[29]。(3)数字出版研究。分析图书馆数字出版的组织模式,包括成立专门数字出版部门,与出版社、开放存取机构、学者合作出版等,出版类型是学术期刊、著作、会议论文等,并提供元数据处理、数字化、版权咨询、编辑加工等附加服务[30]。(4)通过分析著作权许可使用和合理使用问题,研究保护数字图书馆电子借阅。电子借阅时电子书许可使用条款应遵守法律规定适用于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免责条款,包括复制部分内容、提供临时副本、适当转换作品格式等,电子借阅服务应兼容多个平台,保护读者隐私,法律应立法禁止限制图书馆获取电子书的情况[31]。(5)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和合理使用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对作品的数字化、网络传播方式的转变和资源共享引发许多的著作权新问题,应对措施是完善信息安全技术和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建立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维护各方利益的著作权利益分配新机制[32]。
2.3.4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
聚类3以大数据、云计算、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信息安全、物联网、个性化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社交网络、用户画像、用户标签、知识管理、协同过滤、大数据挖掘、人机交互、用户行为、位置感知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安全风险研究。内容包括对多源异构馆藏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和揭示、科研数据管理等知识管理研究,基于馆藏资源和用户需求本体的语义导航和情境检索知识服务研究[33],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研究[34],数字图书馆资源安全保障和读者隐私研究。(2)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研究。探讨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无线射频RFID和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馆藏资源集群化、服务人性化、移动化和协同一体化服务价值[35]。(3)大数据环境下个性化服务研究。研究推荐系统的数据稀疏问题,从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交互、偏好、情境等数据中挖掘用户情境,构建用户画像,进行协同过滤推荐和个性化服务[36]。(4)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新内涵研究。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新内涵是进行数据化、关联化、可视化与智能化,使服务方式朝元数据发现服务、移动视觉搜索[37]、知识演化融合、学术社群服务、科研决策服务等方向转变。
2.3.5 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时期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服务研究
聚类4 以图书馆事业、“十三五”规划、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转型、新技术环境、图书馆评估、欠发达地区、数字服务、合作机制、创客空间、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研究。研究“十三五”时期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深化数字化建设,在资源和空间上支持阅读、空间和知识服务[38],推动公共数字文化与精准扶贫[39],以数字图书馆平台为统一的认知框架体系,打造特色文化、知识学习和资源获取平台[40]。(2)图书馆转型研究。探讨新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发展,注重数字素养教育,向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拓展服务领域[41]。图书馆创建创客空间,进行创业指导,提供3D打印机、数字同屏设备、设计软件等软硬件设施和场所,给读者动手实操练习的机会[42]。(3)研究借机公共图书馆评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从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视角研究数字图书馆评估标准及工作开展,以及欠发达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施、跟进与推广[43]。(4)数字服务及合作机制研究。探讨“互联网+”新时期关注公众阅读和信息获取需求,加快现代数字服务模式转型,提供不间断服务,加强整体服务效能研究,从资金投入、法律保障、标准规范、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研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44]。
2.3.6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和服务研究
聚类5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资源整合、公共文化、元数据、整合模式、用户协同、宏观管理、浏览、检索、档案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云服务、元数据仓储、信息集群、资源发现、互操作、公共文化服务、区块链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整合模式与障碍研究。整合模式包含整合目的、整合主体、整合对象和技术标准等,实现统一平台和一站式获取。研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际协同资源整合模式[45]。资源整合的障碍包括政策支持、知识产权、资金来源、管理体制、机构整合能力等。(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在数字资源建设中促进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进行服务营销和文化扶贫[46]。(3)资源检索平台研究。探讨建立多维浏览方式,强化检索功能,提供相关服务和互动分享功能[47]。探讨元数据在数字资源整合、发现系统、资源可视化和专题服务上的重要作用,研究元数据格式、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收割、元数据仓储、元数据互操作等[48]。在数字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聚合,建设数字图书馆社区,进行知识导航和服务推送,基于用户关系和关联数据构建知识交流体系[49]。(4)区块链新兴技术应用研究。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讨区块链顶层规划、标准建设、人才培养、元数据系统、数字资源确权、软件应用、公共文化服务等[50]。
2.3.7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研究
聚类6以共建共享、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数据库、学科服务、保障体系、文献传递、数字化建设、数字时代、MOOC、公益、馆际互借、资源共享、资源组织、管理服务为代表关键词。研读聚类文献,学界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1)从标准化建设和利益分配上研究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探讨如何将共建共享贯穿数字资源引进全生命周期,采取行政干预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平衡方案[51],加强读者证、条码号、RFID标签等标准化建设[52]。(2)数字化建设和学科服务研究。分析数字时代馆际互借服务的变革,结合学科信息和MOOC 需求提供原文服务,扩展国际业务[53]。探讨构建学科服务和资源建设的动态协作机制,以众筹的方式收集原创性特色资源,并创建学术交流空间,突出原创性、特色性和应用价值[54]。探讨以数字图书馆联盟为依托和联盟高校图书馆为实践平台建设专题学科服务知识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展“高校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协同嵌入科研,提供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评估学科核心指标,预测学科发展态势[55]。杜敏研究了党校系统图书馆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的学科数字化建设[56]。王福研究了蒙古文资源的数字化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和多语言组织关联[57]。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较大的研究学科,近年来累积发文量呈现线性增长模式,研究进展及势头良好。核心作者群已初具雏形,在年度发文中涌现了多个专门研究的团队和机构。发文期刊分布上包含图书情报领域所有核心期刊,并涉及教育类、出版类、法律类期刊,说明其研究仍然具有普遍性和延伸性。从关键词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集中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数字图书馆服务、以联盟为基础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数字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信息安全是研究热点和趋势。数字人文、数字学术、人工智能、新信息环境下用户服务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研究主题可以划分为七个类别:数字阅读环境下阅读推广和阅读服务研究;以数字素养培养和教育为主线的数字人文、数字学术、数字包容研究;数字资源合理使用、著作权和数字出版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时期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服务研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和服务研究;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研究。这是对数字图书馆近五年来研究进展和趋势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