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琳 陆李还 吴耀持(通讯作者)
(1 上海市欧阳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81)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 200233)
夜盲症,又称“雀目”,“雀蒙眼”。其表现为白天视力如常但夜晚视力欠佳影响看清物体,其特征为暗适应差,在暗处辨别物体困难,是暗适应延长的重症表现[1]。《诸病源候论》曰:“人有昼而睛明,致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鸟雀,瞑便无所见”。
夜盲症是一种遗传性的、进行性的、慢性的眼疾,以青少年得病较多,双目发病多见,女性通常少于男性。如若晚年的得此病,病程则进展较为缓慢。《世医得效方》将夜盲症分为“高风雀目”和“肝虚雀目”。“高风雀目”是由于禀赋先天不足所致,近似于近代医学所称“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虚雀目”多源于后天失养,近似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2]。《沈氏尊生书》记载:“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此由肝虚血少,时时花起,或时头痛,久则双目盲……”。其临床表现为白天尚可视物,晚间视物不清。初起视野逐渐变窄,晚期则呈管状视野,只能看清前中央部分的物体,看不见周边的物体。眼底检查:最初骨细胞样色素堆集在视网膜周边部,逐渐扩散至中央部,最后涉及到黄斑区而失明。
在治疗夜盲症方面,中医认为采用针刺法可以控制和改善夜盲症病状,在夜盲症早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陆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医60 余载,秉承家学,学贯中西,风格独具,擅长运用针刺结合治疗各种内外妇儿及骨伤疾病,对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夜盲症见解独到。陆老认为肝肾阴虚型夜盲症的治疗应全面切诊,整体辩证,爪切进针,配合行气补泻手法,原络配穴灵活适当,使经气、针感直达病处。并认为凡诸目疾,都可以通过调治五脏之原穴及肝肾二经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陆老学习,获益良多,临诊时揣摩陆老之临床经验,时有疗效。现不揣谫陋,略陈管窥一得,并选择验案,旨在举隅,聊供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夜盲的病因: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合成视紫红质原料的缺乏或杆状细胞自身的病变。(1)暂时性夜盲。饮食中维生素A 的缺乏或因消化系统疾患对维生素A 吸收的影响,导致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致夜盲。(2)获得性夜盲。通常是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如: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3)先天性夜盲。先天遗传性眼病,如杆状细胞发育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的合成功能的丧失,导致夜盲症的发生。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之所以能别白黑而精明视物,《灵枢·脉度》认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全赖肝气之条达、肝主疏泄,气畅则目明。《宣明方论·眼目门》认为:“目得血而能视……其证足厥阴之经络所生也。”肝主血藏能调节血量,肝血通过肝经上注入于目而滋养目。所以《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肝受血而能视”。肝脏精血之上荣则目明。《秘传眼科龙木医书总论·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所谓“肝有病,则目夺精而眩”,当肝主疏泄或藏血功能失调时,可见眼科的各类疾患。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夜盲症的病因虽多,但其病机变化,总属肝肾阴亏,五脏精微不能上输布于目所致。
然而,一则由于当今社会工作压力较大,人们加班熬夜习以为常。熬夜日久,失于调养,肝肾阴虚大量耗损。二则在饮食方面,人们因喜食生冷之品,脾阳易损,五脏气血生化力乏。三则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夜盲症的概率。进一步加剧人们身心焦虑的状态,导致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
陆老认为:切诊不仅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选穴位、别深浅、论补泻、辨忌宜的重要依据,切诊的准确运用能明显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故而陆氏针灸的学术思想认为首先一切寸口脉;二候“肾间动气”,察元气的荣枯;三切“虚里之脉”用以诊胃、宗二气;四重“太溪”、“冲阳”之脉,来辨别疾病的转移、发展以及预后;其次,颔厌脉以候清空,太冲脉以候肝气,切寸口辨别左右偏胜,还应兼顾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
陆老认为:爪切进针法,首先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甚至让患者不觉疼痛;其次既能够正确取穴,不偏离穴位的定位;再次又能宣散气血,避开重要的血管或器官;且便于施行各种补泻手法,调和阴阳,疏调营卫。是以,双手爪切进针法为陆氏针灸流派的特色之一。
陆老提到:针灸配穴、取穴,相近于内科临诊用药,有它特有的辩证组成规律,而不是何处有病就针何处,而是应整体辨证,分清标本缓急。一般取五经原穴为主穴,配上经络循行所过之处四肢或头部的穴位用以针灸配穴。
例:樊某,男,56 岁。大雪节气后。患者近三周来,入暮时分两目视物不清,需人搀扶而行,白天视力无碍,夜间病情加剧,自行服用维生素A 效果欠佳。曾患有神经衰弱,时常头痛,腰膝酸软,失眠,纳差,二便如常。神经检查:眼底动脉硬化。市一人民医院检查确诊:夜盲症。舌淡红苔白,脉无力。证属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治以补益肝肾,健脾养血明目。
处方:方1:大陵、太渊、太冲、太溪、太白、风府、睛明。
手法:风府、睛明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补法。留针30 分钟。
方2:睛明、风池、光明、阳陵泉、中脘、关元、天枢。
手法:风池、睛明、光明、阳陵泉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补法。留针30 分钟。
两套处方,每隔一日、交替使用。
二诊:患者诉:经过四次治疗症状较前减轻,眼部干涩缓解、视疲劳减轻。苔脉同前。加蠡沟、大钟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同前。
三诊:患者诉:经过八次治疗眼部干涩明显好转、视疲劳减轻,精力大有好转,腰膝酸软减轻,胃纳可。苔同前脉有力。去中脘、天枢,针刺手法同前。
四诊:患者诉: 经过十六次治疗夜间视力大为好转,胃纳可,睡眠足,精力充沛。舌淡红苔薄白脉有力。
按:中医认为目得血才能视是由于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而夜盲症多因肝肾阴亏,精气不能上输布于目所致。该病患者因精血不足、肝窍失荣所致该病。肾精亏虚,目不涵水,精血不足,故傍晚视物不清。又因脾胃不健,胃纳欠佳,化源不足,气血更显亏耗。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故当从本治之。以五脏原穴调五脏补气血。方1 大陵、太冲、太白、太渊、太溪分别是心、肝、脾、肺、肾的原穴,原穴为各脏原气留止和经过的部位。补益五脏,使之气血充沛,精气充盛,目荣窍利。其中针用太冲、太溪具有调节肝肾的功能,用以滋水涵木、养精明目;另加风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通过疏利肝经之气,祛肝胆风火而明目。方2 睛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其经脉循行于目,是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取其使肾水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上注于目。阳陵泉、光明属于胆经,又因光明是足少阳胆经之络穴,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取之调节肝胆之精上注于目。三阴交属于脾经同时又是足三阴(肾、肝、脾、)的交会穴,调补脾胃同时可补益肾水,滋养肝肾精充血足,神气旺则眼光目明,视物清晰。方1 偏于扶正固本方,方2 标本兼顾,两方交替使用相得益彰。具有疏导眼目经气,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视神经、视网膜的血流灌注,濡养眼目之功,是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夜盲症的特效经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