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钰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引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时应兼顾全体,顺时应势,寻找教育和管理实效突破口,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法治建设迎来空前高峰阶段,国家推行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反映在高校教育方面即是对新时代依法治校的重塑认识。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依法治校背景下审视,更有助于优化教育变革方向,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合法适当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引领管理两手抓、两手硬。受教育内容阈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属柔和性教育方式,侧重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内心道德标准,认同普遍性道德情感,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但有鉴于高校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对师生的教育必须辅之以刚性法治管理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时代背景即是重塑“依法治校”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关于依法治校的提法可以追溯至2003 年7 月17 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 号),而后在2013 年1 月16 日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相关规范性文件旨在要求学校按照法治精神与原则,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然而从高校落实依法治校实效来看,运用法治精神与原则治理效果不尽人意,呈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不足、师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薄弱等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强化主流意识为根本目标不动摇,为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科学“三观”,摆正家国情怀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层面成立依法治校办公室,统筹谋划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系列内容;在教务教学方面设立基础性法律必修理论课以及相关法律选修课程;在共青团方面以国家安全日、消费者维权日、宪法宣传周等相关时间节点为依托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实践活动等等。不难发现,高校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方面已作出诸多实践,营造出相当的法治现代化育人氛围,然而笔者归纳总结近些年的高校见闻、新闻报道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现状,仍然发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有悖依法治校的问题。
许多高校依照相关文件要求,设立依法治校办公室,然而依法治校办公室实质上是行政办公室的分支单元,并未独立成责。依法治校的实践更多体现在新闻宣传报道以及律政类相关社团活动的“生拉硬扯”中。以学校为责任主体颁布的校级依法治校类文件极少,同时也未能充分发挥独立法学院或法律系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实际作用,这从根本上体现出依法治校办公室的职责划分和考核机制失位,从而缺乏有效工作监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管理和教育两个梯队,学校以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为责任主体,以学工部、研工部为执行主体,其它二级单位学生工作办公室为具体执行分支,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化管理机制。然而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责任部门划分和具体制度不明朗,存在行政事务琐碎,辅导员本职工作难以实际履行,行政化工作作风日盛,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缺乏阶段性理论教育与研讨,在工作过程中“思想营养”供给不足,教育者实际管理或教授能力难以满足现阶段学生需求。许多高校仍旧存在粗放式管理教育的模式,导致出现学生违反相关住宿管理规定“夜出昼伏”,宿舍内使用违规违章电器等;大学生校园贷、网络诈骗事件多发,学习与兼职工作难以平衡把握等问题。除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位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原因,粗放式管理形成无序的行动链,既缺少相关制度约束,更缺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组织者。
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极为重视,也极为敏感。诸多高校多冠“以生为本”办学,然而实际上却对学生声音知之甚少。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对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获取途径开发甚少,学生作为最大的校园生活主体,在校园治理参与和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保证其参与表达权利的实现。另外,教师群体由于自身同学校或院系具有直接利益关系,往往不会主动行使建议权;同时,在涉及教师职称聘任、工资福利待遇等相关问题时,教师行使复审或表达意见时也需斟酌再三。
独立的体制机制是保障制度稳定运行的基础。高校应当独立设立依法治校委员会,其成员应当包括学校法定代表人,教学教研、学生工作、后勤保障、安全保卫、法学院系等部门主要责任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其主要职责至少包括审议学校相关治理规章制度、涉及师生重大权益的决策等。依法治校首先要把学校的“法”予以明确,其制定和落实既需要有所参照,更需要授权专业部门予以落实。徒法不足以自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打通配合才有助于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柔和性的教育方式,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并不是理论概念的强行灌输,而是工作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影响。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首先教师自身需具备科学三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则极容易带有官僚作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分类按照教学和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教学或管理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在处理自身或学生事务过程中不暗箱操作、不夹带私情,对学生事务保持平等对待。
共青团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重要一环,具有直接联系青年、直接帮助青年、直接影响青年的巨大优势。笔者认为,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力量,以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为主体,推动三级联动学生社团组织建立自治章程。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在学生自治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应当合理发挥指导作用:一是指导学生组织尝试采用直接选举、一人一票方式选举学生组织负责人,并由公选产生的第一负责人组建自己的工作团队。二是指导学生组织尝试采用比例原则划分选举票权,学生组织成员票比可以适当高于其他学生,从而保证选举结果的科学性。共青团组织还应当广泛搜集校园法治典型人物事迹,剥茧抽丝,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也迎来多元变革契机。当前,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法治校园建设水准是评价高等教育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章依规处理教师和学生事务,建立和弘扬制度文化,将试点型管理和教学规则转化为普遍性适用的一般规则,建设法治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和教育队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适应依法治校深入开展时代背景外,还必须应对全球化、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国际化、信息化大背景挑战,坚持教育初心和使命,筑牢教育管理基础,才能助推高等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