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佳文 郭晓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一定的文化势必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且文化会相应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在古希腊雅典城邦施行民主制时期,文化和经济一度十分繁荣;新阶层的出现客观上需要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于是智者派出现,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求知的热潮,但后来却因一些原因偏离了原本正确的轨道。
这时,作为“古希腊三贤”之首的苏格拉底试图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即从研究自然哲学转向研究人本身,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例如“无人有意作恶”这一论断的提出就显示出苏格拉底在道德实践层面的局限性,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加以鉴别,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了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统治阶级积极变法,为增加参战奴隶的斗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便以其最为期待的自由作为交换;不仅如此,军功显赫者还会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希腊士兵士气高涨,最终在此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由此促进古希腊也进入鼎盛时期。但伴随着奴隶社会地位的改变,相关社会问题逐渐浮上水面,获取新地位的奴隶政治素养与其社会地位不相符,因此出现一种新型职业——智者,智者运动由此渐渐兴起,而智者的作用就是教授翻身的解放甚至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的奴隶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后来却因为急功近利偏离轨道,陷入诡辩泥潭,使所教的学生做人处事反而更加迷惑。苏格拉底批判智者派为“贩卖知识的商人”,并积极致力于帮助人们真正学到知识。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如早期哲学家一样研究自然,但最终发现哲学不能简单探究自然,应将人事也作为思考,这也是苏格拉底在实践后的考虑,将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将雅典人们的集体利益作为研究目标,最终提出“无人有意作恶”的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是蕴藏着真理的,只不过被偏见和墨守成规的思想蒙蔽,而反诘的作用就是扫除蒙蔽,因而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知的方式便是反诘法,用启发式的询问引导人们认识无知的事物,人最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起点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聪明于其他希腊人之处的智慧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知道自己所缺乏的是什么,对其进行探究和寻找。通过对“无人有意作恶”的诠释,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要想由“恶”转“善”,就要积累德性,而“德性就是知识”,即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知识,认为是做善事的原则,将善与德性间接地等同。显然,这在今天的价值观中明显是存在问题的,但在当时却是实属不易的认知,因为可以鼓励人们多学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方法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了赫赫有名的“精神助产术”,意指采取不断间的质疑,让人们深入思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认识。
善也是这种理念,一个人在知道善的概念后,肯定会去实现的,如果不去实现,那么就是未能真正知道善的概念,对善的知识是不完善、不全面的。真正知道善而不去实行善是矛盾的,是不可能的。因此,苏格拉底相信“无人有意作恶”。相信做坏事的人没有清楚认识到善的本质,不能区分自己面临的事情是好是坏,因此就算做了坏事,也不是故意的,而是源于认知不够全面,当他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善时,肯定会去执行。
“无人有意作恶”在苏格拉底看来绝不是道德的推卸词,是因为他相信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操守,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性善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德性是唯一的善也使苏格拉底走进死胡同,这种观点在现代化的眼界下是片面的,尤其是在马克思的认识论中,对一种事物的认可、对规律的把握,必须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要在实践的多次检验下,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去认识,因此在今天的价值观中,笔者更加认识到无人有意作恶的善的局限性。
苏格拉底最终为“无人有意作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年时期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城邦对战雅典,斯巴达城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和武士,对其进行政治道德的灌输,偏向于军事化,而雅典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使雅典处于偏弱势地位,雅典战败。这场战事结果使雅典的民主制缺点暴露无疑——内部各阶级出现动乱,政客以未将阵亡尸首及时收回为由,对海军将领提出诉讼,公民大会判决处死8 人,苏格拉底作为轮值主席并不赞同公民大会的审判投了反对票,得罪民主党。后因苏格拉底不满寡头制的暴力制度,不愿参与其中。等到民主党派重新当权后,却企图处死苏格拉底,煽动民众进行投票。苏格拉底认为人民对他被处死的性质是不知的,人民这么做了,不能因此就判定有人故意作恶。苏格拉底有多次可逃生机会,却认为这与法律不相符,与自己所坚持的道德理念是相悖的,都甘愿放弃。
可见,苏格拉底对善的认识局限于道德实践领域,“无人有意作恶”的局限性则在于只是将人作为主体考虑,并未将其他影响因素与之相联系进行思考。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人的外化大体相同,而人格却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人格主要由气质和性格组成,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积累而成,可分好坏,最能体现人的道德风貌。对性格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环境。当时,苏格拉底却只是看到一些智者所表现出来的德性,未能普遍地去探究多数人的行为,也未将环境因素等进行考虑,并不知在实践中去认识人的性格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就提出“无人有意作恶”的言论,并未通过多次的实践去检验,因而也失去了有用性。诚如马克思说: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至今日,要想真正减少“恶”的存在,离不开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绝不仅仅是单纯学习这么简单。具体来说,方法如下:
一是提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国家、社会、个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分散在各个层面,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人们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实践中融入核心观的含义,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正确价值观,端正自己的德性,将价值观涵义融入实践行为中。
二是重视德育教育。从教育者角度中,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成熟、完善,需要教育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发展要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行为,形成学生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合理区分事情的性质,教育者也可以运用苏格拉底的反诘法,通过质问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自觉深入思考;从学生自身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真诚的态度去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自我认知内驱力的学习动力中,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积极的主动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去正确认识世界,辩证看待苏格拉底的善,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判断事情的性质,去实行正确的善。
“无人有意作恶”是苏格拉底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待问题中得出的结论,其实德性间接等同于知识,而善则是德性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坚持辩证分析,在对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中思考善的概念及完善;还要学习苏格拉底的思辨能力,形成对事物自身的思考,结合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