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安娜/周如波/吴晓莹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罗家桥虹小学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茶东小学2/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傍西小学3)
教育均衡是城乡一体化关注的焦点,也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育均衡及教育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增强美育熏陶。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更重视和强化合唱教学,通过合唱训练让学生体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提高自己与他人、集体进行合作演唱的技巧。在合唱训练中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表演意识,在演唱过程中享受音乐之“美”、艺术之“美”。音乐家柯达伊提到在音乐教学中老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演唱,同时在《孩子们的合唱》中强调合唱可以锻造人的品质和意志、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小孩的影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小学生(一般6-12岁)一开始学习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的生理机能与认知能力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小学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不管是身体是心理发展都上升了一个阶段,他们在观察认知、语言表达方面都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中学生水平来说,这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心理发展也还不够完善,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也不高,音律意识也不强,往往缺乏合唱的兴趣。作为从事音乐合唱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要充分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音乐基础等方面深入思考,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要深入研究,多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在合唱中感到愉悦的方式去开展教学。本文力图通过现状调查研究,用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的合唱技巧和演唱水平。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要“增强美育熏陶”,音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音乐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和艺术化等特点,通过合唱训练,使学生会演唱一些经典的爱国主义歌曲、儿童歌曲,学生参与欣赏、分享心得、交流音乐感受。新课标将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部分,很显然,感受与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基础和途径。小学音乐合唱可以陶冶音乐情操,建立团结、和谐的群体氛围,享受“音乐美”的艺术熏陶。
《乐记·乐本篇》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可见音乐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音乐的产生来自人的内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全面和谐发展重要性。《乐本篇》又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也就是说,知“声”而不知道“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道“乐”是平民百姓,只有既知“音”又知道“乐”是君子,所以古人将音乐按层次分为“声”、“音”、“乐”等。可见,合唱教学正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既能听懂“音”也能听懂“乐”。
众所周知,合唱歌曲能够统一参与者的意识和步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良好的音高、音准能力,给人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据调查S片区10所小学发现,对合唱教学态度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6.13%,认为比较重要的占54.67%,认为不重要的总9.20%。通过分析,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合唱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但仍然有近10%的认为不重要。
在合唱中,学生的音准提高了,声音才能悦耳。音准需要气息的支撑,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学生的音准是很难提高的,合唱能力肯定也是很难增强。通过调查S片区10所小学发现,对呼吸与发声训练感兴趣的占38.36%,不感兴趣的占61.64%。很显然,对呼吸与发声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注重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学生是很入门的,往往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普遍现象。
一是听音与模唱能力不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听音和模唱的练习,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学生要有和声立体思维,在合唱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既有纵向立体的音响意识,又有横向的旋律走向意识。通过调查,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学生听音、模唱音高最好的学校占63.21%,较弱的学校占23.48%,相差39.42%。整体样本校中四年级完成率均值41.81%,五年级完成率均值45.15%。很明显小学生的听音及模唱能力都急需提高,合唱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多声部节奏能力不高。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多声部节奏与单声部节奏不一样,它具有纵向和声的音响效果,能更好地提高合唱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据数据显示,在多声部节奏配合能力方面,公办学校明显高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完成最多的达65.91%,最少的为25.00%。S片区完成率均值分别是四年级41.98%,五年级43.52%。显然,四、五年级学生的多声部节奏配合能力均在50%以下,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音乐合唱能力的整体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低声部演唱音准不佳。据调查S片区的样本学校,公办小学
四、五年级喜欢低声部的学生与喜欢高声部的相差不大,小规模学校喜欢高声部的学生明显高于喜欢低声部的人数。据访谈了解,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许是缺乏合唱教学的经验,大部分小学生认为高音容易学,低音很难把握,在合唱过程中不容易兼顾其他同学的音准,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对和声掌握不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班的教学涉及多方面音乐知识,要实现高效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的能力与素养要求就显得更重要。而目前S片区音乐师的合唱指挥水平参差不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大部分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由于受音乐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特长等主面的影响,合唱指挥能力及素养相对有待学习和提升。有的小规模学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尤其是一麻雀学校(每年级只有一个班)的连专业音乐教师也无法配有。此外,有极个别学校领导开拓意识不强,不放心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不懂专业但又参和专业的教学等。以上原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耽误艺术教学的发展,这也大大滞后了“五育”并举中的“美育”教学要求,这就需要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我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主张“努力把课堂变得情趣横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优化师生关系,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师生合力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所以,营造“学生喜欢”的趣味性课堂成为了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向,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合唱方法,养成合唱习惯。借助器材辅导、教师辅导和活动组织辅导等形式,教师要充分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要真正投身到“主体”的探索实践中去,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训练,体验音乐的纯真之美。
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赏析能力,这种艺术的赏析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音乐赏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接受到更多情感强烈、风格明朗的优秀作品的熏陶,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内心情感共鸣、充满力量,加强学生对音乐这种艺术的深刻理解。同时,赏析音乐也是学生音乐思维建立的过程,如《黄河大合唱》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以气势澎湃、奔腾真下的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歌曲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生合唱队的平均年龄不高,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部和旋律,要确保队员之间的协调性和默契度,才能呈现出和谐的音乐演唱效果。教学中一是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做纵向和声音程练习,先横向后纵向各种音程,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和自控能力。二是教师应该借助歌曲旋律线,通过旋律线的变化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声音何时提升何时下降,这样对学生的音准会有很大的帮助。三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出个性化能力和技巧。合唱教学可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平台,让学生对音乐节奏、声音旋律、音域、音响等进行创造性探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性,从音乐“和谐美”中获取成就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论语》里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音乐合唱中有在“学生喜欢”的教学中,对音乐产生的深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欣赏和合作能力。所以,合唱教学一定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和声听觉体验,使学生感受立体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养成合唱的好习惯。作为一名教学的音乐教师,要在新时代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教学、大胆实践,加强对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