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52)
高校图书馆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服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原有空间结构和布局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现在的读者需求。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推进,具有稳定学生读者群体的高校图书馆必然要紧跟技术变革和时代要求,由过去的“藏书阁”时代不断向现代化图书馆发展。200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年会中已经达成图书馆正式成为“第三空间”的共识,2010年ACRL发布的学术图书馆发展十大趋势指出:当物理空间被重新规划而虚拟空间扩大的时候,图书馆的定义可能会改写[1]。2016年上海图书馆召开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也设立了多个关于图书馆空间改造及建设的副主题。2017年7月7日,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图书馆设施服务网络、加强信息资源保障、提高服务效能、加强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馆藏等重要任务[2]。因此,加强图书馆技术变革,提高学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认可度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改造理念、布局与设施以及功能空间的建设都因为其稳定的学生读者群体而发生变化。近年来如何提升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很多图书馆也为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进行尝试,以满足高校学生读者群体越来越高的需求。
普林斯顿大学历时十二年改进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总馆。改造项目提高了学习空间的舒适度和馆藏空间的安全度,同时通过整合核心图书馆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效率和工作流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调整了该校的图书馆馆舍空间,设置了学生项目合作区域、大数据分析区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图书馆的应用。空间改造后该图书馆的学生入馆人数不断上升,说明合理的图书馆馆舍可以极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读者群体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性。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采用远程书库和电子阅览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图书馆的空间面积和容量的问题。
滕超[3]等学者从人才培养、发展经费、改造评估和意识推广四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改造所面临的挑战。指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展正好顺应用户学习与研究行为变化的特点,以最终影响用户的成功来体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吴明明和刘华认[4]为图书馆空间布局设计应更为人性化,注重用户体验,设计科学、合理的用户空间体验区;曹志梅[5]认为旧馆舍的空间改造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旧馆舍的空间改造理念应以用户为中心,释放馆舍可用的物理空间,发挥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要增加新兴空间的构建,使图书馆更具吸引力;李师龙认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应增加阅览空间,改善阅览环境,拓展服务方式,改进导视系统。在改造中应注意空间搭配、加强空间管理、满足用户需求、建设高素质图书管理服务人员队伍[6]。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别立谦和力恺[7]总结出日本大学图书馆在改造中将建筑理念融于图书馆功能中,空间设计具有前瞻性,空间功能具有延展性,空间设施服务全面,并且集中利用了密集书库;郭卫宁[8]分析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智力与社交中心亨特图书馆各空间的功能与作用,探讨了该物理空间对国内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的启示;王丽雅[9]等人从国外图书馆的建筑功能和空间服务角度出发,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提出了建议,指出应充分发掘空间,创新多元化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实现图书馆与用户双赢,发挥图书馆连接器的作用;孙东琴[10]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空间改造中应关注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图书馆空间转型,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构建用户高度参与的空间。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图书的管理机构,即藏书楼、藏书阁,是古代图书馆的典型代表。这种“图书馆”仅具备基本的藏阅功能。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政策,1903年开始认同“图书馆”这一概念,并要求大学学堂设立图书馆。这一阶段的图书馆突破了藏书楼的固有模式,增加了阅览室、检索室、出纳台等空间场所,提供人工检索服务,虽然人工检索相对于现在来说效率极低,但是在当时已经是突破性发展,极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速度。这一阶段的图书馆空间改造主要是针对实体空间进行简单改造,体现对图书馆建筑的修补与翻修过程,虽然相对于古代图书馆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功能仍然没有脱离藏阅的范畴,是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的萌芽阶段。
1966年至1980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这一时期的图书馆空间改造仅仅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改造,通过阅览在前,书库在后,借书居中的布局改造方式形成“一”字型、“⊥”字型、“工”字型等建筑空间布局满足当时我国以藏书为中心,借阅为辅助的闭架管理要求。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注重建筑的实用性与经济性,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长远目光,设计并不合理。这些图书馆馆内空间固定,不能根据读者群体数目和藏书数目的变化合理的改变空间功能,同时将读者与藏书分开,对于藏阅与借还的图书馆服务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一阶段是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造变化,但是并不能给读者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图书馆事业也因此迎来了飞速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逐渐由原来的藏书场所变成了读者学习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也随之而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更注重图书馆功能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空间设计逐渐由藏书空间转变为读者空间,设立了交流区、休闲区、展览区等空间,满足读者的交流沟通需求。经过空间改造后,图书馆布局更加合理,馆内阅览室座位、可容纳人次均有极大的改善,同时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区域以满足二次空间改造的需求,初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策略。最为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满足了读者群体对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中心区域需求。这一阶段是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图书馆已经初步具备了以人为本、技术先进的功能特点,与上一时期相比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21世纪初,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现代图书馆的又一次变革,信息革命加快了读者群体的网络信息获取速度,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图书馆的空间改造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契机。现代图书馆已经由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变为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空间改造不单单针对实体空间改造,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建设在这一时期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通过对虚拟空间的建设实现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优势互补,满足了当今时代和读者群体的需求。这一时期是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繁荣发展时期,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交融,产生了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诸多衍生功能空间,提高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读者群体的关注。
3.1 “以用户为本”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多元化发展的驱动力科技信息技术及高校图书馆的特殊定位使得读者群体对图书馆的需求更加多元,也促进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现如今高校图书馆已经不是简单的“藏书阁”,而是读者群体的信息资源中心和公共活动场所,读者群体会在这里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与分享。因此“以人为本”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多元化发展的驱动力。
“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流趋势,便捷的借阅流程、舒适的空间感受、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都是当今人性化理念的表现形式。繁琐的借阅流程曾让每一个读者烦恼,而人性化的自助式借阅流程加快了读者的借阅速度,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时间选择自己心仪的书目;适宜的空间温度增加了读者的舒适感,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合适的电源设备,人性化的存书柜设置,足够的打印及扫描设备等可以极大的方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方便快捷的虚拟空间设计一方面可以加快读者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简单的虚拟空间设计可以让大龄读者群体更加快速的掌握使用方法从而尽快找到需要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过程也可以充分融入高校所处区域的社会风俗等区域文化精神,这种空间改造模式会让本地读者群体产生亲切感,也是面向外地读者群体的一种对区域文化精神的宣传措施。
3.2 虚实结合、智能高效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度融合产生了人工智能(AI),随着智能电器等人工智能服务的不断发展,智能图书馆的存在也成为了一种可能。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多媒体通讯系统的相互兼容合作可以让图书馆的再造空间变得智能化,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保证图书馆空间的安全性与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迅速的走进人们的生活。移动APP也因为其方便快捷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高校图书馆作为平民化技术的前沿应用者,也在不断的探索虚拟化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实体信息的扫描将实体书籍电子化,并上传到移动图书馆中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借阅过程,方便了对实体书籍的携带,实现了“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书籍携带理念,另一方面也缓解因图书馆同类书籍不够而造成读者难以及时借阅的尴尬局面。
物联网的诞生让智能馆藏系统的存在成为了现实,智能馆藏系统可以简化图书馆的借阅书籍和归还书籍的整理工作,极大的减少了高校图书馆的人工成本。虽然到目前为止智能馆藏系统的实际应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其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馆藏系统必将随之不断发展,从而达到图书馆书籍的自助式借还模式。高校图书馆的云平台服务可以为移动读者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的、稳定的信息存储服务和移动阅读服务,极大的提高了读者群体的阅读体验。同时个人云平台服务可以让用户更为便捷的实现信息的获取、转移与交流过程,减轻了高校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资源管理负担。
3.3 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贯穿图书馆空间改造和馆舍建设的全过程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图书馆虽然在其服务过程中并没有大量废物及污染物的产生,但是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会产生极大的能源消耗,此外,共享交流,数字智能等空间给传统的纸质资源布局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合理划分物理空间,使整个馆藏资源的使用周期能够合理,高效、可持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空间使用率,避免浪费,也是图书馆空间改造和馆舍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要考虑以上情况,还应该考虑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发电从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或者通过自然通风调节技术控制图书馆馆内温度,减少因空调而产生的能源消耗。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改造趋势一方面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空间改造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若使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也可以提高高校影响力。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图书馆原有的空间结构已经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空间改造规划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智能图书馆及图书馆云平台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新时代图书馆空间改造规划的研究热点,未来的图书馆在空间改造方面应该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构造多元化的图书馆空间以满足时代和读者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