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俐文 罗燕兰 韦红恩 张林潮 沈永奇( 通讯作者)
(1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心理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2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精神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3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4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肿瘤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躯体其疾病与焦虑、抑郁障碍可能具有一些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冯强等[1]认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与抑郁、焦虑有关联,其机制可能与血5-HT、NE 和多巴胺(DA)水平有关。刘志鹏等[2]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抑郁障碍(MD)均能导致心率变异性HRV 降低,HRV 降低可能是GAD 精神病理学指标之一,而GAD共病MD可能导致更低的HRV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增高。各种癌症中,乳癌患者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因手术导致体形改变、主动压抑情绪等[3]。张学娅[4]认为,中医医学中“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疾病与冠心病症状相似,而前者与“郁病”之间有联系,并认为“气滞血瘀-脑心轴异常”可能是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共同病机。
焦虑、抑郁障碍诱发或加剧躯体疾病。刘雯晶等[5]基于研究结果推测,巴戟天寡糖对于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良好疗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液5-HT 水平来影响脑心轴网络的,抑郁症患者也常常存在过度吸烟、酗酒等不当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6]。此外,抑郁症也可能是增加癌症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魏永长等[8]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时,自然杀伤细胞显著降低,而免疫力的降低则易使癌症复发并且易感染。李曦铭、李婷婷等[9]发现,再血管化治疗术后患者存在高比例、不同程度的抑郁,术后抑郁状态与患者再缺血事件相关,焦虑和抑郁也可能导致患者对癌症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癌症存活率降低,也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和健康支出[10]。
躯体疾病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焦虑症、抑郁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后抑郁(PSD),这与脑卒中后严重的身体残疾呈正相关[11];在肿瘤医学科,癌症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外科治疗操作、化疗和放疗过程都可能导致抑郁[12]。
从中医医学来看,邵祺腾、李黎[13]进一步认为,腑脏气血与情志活动二者相互影响,异常情致变动伤及腑脏气血而成为致病因素。柳红良等[14]倾向将心脏神经症分为刚柔两类,刚证患者的主要病机为过于肝气疏泄而至肝气旺盛,心肝火旺、心阴不足;柔证患者的主要病机为肝疏泄不及而易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郁脾虚。
国内学者周永君[15]对1997—2001 年内科门诊453 例(无精神科就诊史)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肠道症状、睡眠障碍,其次为心血管症状、躯体不适等。一项心血管内科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抑郁焦虑的共计252 例,占总调查患者人数的22.98%,其中焦虑53.97%(136/252),抑郁为31.35%(79/252),焦虑合并抑郁为14.68%(37/252)[16],而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也要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7]。
从疾病识别上来看,张素辉等[18]调查发现,综合医院中仅有1/5 的抑郁障碍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识别,248 例心内科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只有48 例(19.4%)被建议转诊到精神科或予以精神科药物治疗。心内科请精神科会诊的原因常为“识别诊断问题”和“治疗干预问题”[19],李硕、李育玲等[20]调查发现,精神科会诊比例较高的前5 个科室为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呼吸科、骨科,但精神科会诊率与综合医院患者实际精神障碍患病率相比偏低,而是否会诊常常依赖于医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认识程度[21],此外,精神心理障碍的躯体、情绪症状与许多内科疾病症状存在较多重叠,问诊时间短,这些都会增加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心理障碍识别的难度。从诊疗情况来看,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若没有得到全面诊断,则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甚至误以为症状仅仅是由躯体疾病所致——即使有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导致患者体验到的痛苦程度,这可能又增加了患者“疑难杂症”风险,恶性循环,但也有研究发现许多患者宁愿在非精神科门诊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也不愿意去精神科就诊[22]。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也通常处于肿瘤治疗的边缘[24],医生更多注重治疗癌症与延续生命,而忽视心理健康工作对肿瘤疾病治疗的积极影响。
有研究表明,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好[23],而对患者心脏及心理进行共同护理,可提高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24],陶红娜等[25]提出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其治疗和康复信心、生存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由于多种因素,如患者对于精神心理科的观念陈旧,综合门诊大部分医生也缺乏快捷有效的精神心理评估培训和工具等,心身医学、双心医疗的落实尚有欠缺,以致患者满意度、诊疗效率、预后质量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公众的精神心理卫生素养,提高综合医院医生的精神心理诊疗水平,在综合医院门诊推广便捷、简短、有效的精神心理评估工具,提升精神科与其他科室联络会诊质量,提高综合医院医生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人文关怀素养,或许有助于促进患者对于自身躯体症状的全面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促进躯体疾病患者良好预后,以及促进医生对部分复杂、顽固病例具备更多理解和掌握多样化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