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白 洁
注重“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彰显人物性情有重要作用,更能帮助作者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教师要善于基于文章细节描写的全面深度解析,指导学生深刻领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的文章很难出彩的问题在于在有限的篇幅内缺乏细节描写。当然,造成学生缺少细节描写意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生活中细节观察能力不够,致使文章不够生动,缺乏表现力,作文品质不高;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细节描写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或者运用的细节不够恰当等问题产生。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的描写。细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件衣服等都可以成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细节可以增强写作对象的真实感。对此,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安排了非常多的细节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刻画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得迂腐可笑、可怜可悲的形象。其实,文学大家在创作中都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这些细节看似是闲笔,但都是精心安排、反复打磨出来的,在文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正所谓细节之处,方显匠心。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细节描写,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作用。下面我就《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为例,体会鲁迅先生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独特魅力。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体形、容貌、衣着、姿态等进行描写,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经常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人物形象,虽然是寥寥几笔,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简单地点出了孔乙己的服饰以及喝酒的方式,同时又突出了他既不属于“长衫”主顾,又不同于“短衣帮”的特殊地位。“长衫”是读书人的一个标志,所以,孔乙己一直是以“长衫”出场,并以读书人自居。但通过“脏”“没有补”等细节又说明他很懒,“破”同时也能看出他比较穷困。孔乙己仍然不肯脱下这件长衫,因为这是他仅有的一份自尊。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把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迂腐可笑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文章结尾有一处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的肖像描写,“长衫”已经变为“夹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孔乙己最终脱下长衫的原因,引导学生领悟到衣着的变化其实是孔乙己思想上受摧残到肉体上受摧残的一种标志。
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透漏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状态等,这是鲁迅刻画人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总是以读书人自居,满口都是“之乎者也”,卖弄学问,让我们看到他的迂腐可笑。当他脸上添了“新伤疤”,“短衣帮”故意取笑他是不是又偷东西被打时,因为被揭了短,所以他支支吾吾,一副假斯文的样子,是他心虚的表现。孔乙己把“窃书”归于“读书人的事”,而不能算作“偷”,只是在做字面上的辩解,维护他可怜的尊严。当别人质问他的学问,讽刺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已经无力反抗,只能说些让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搪塞。被“短衣帮”嘲笑让他很没有面子,所以他只能在小伙计面前显摆学问去找回面子,考小伙计“茴”的四种写法,结果遭到了小伙计的拒绝。其实,文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语言并不多,却是极富个性的,使读者能从人物当时的言语中体会到他“心虚又死要面子”的心理。
语言描写其实是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用的一种细节描写,但学生往往抓不到人物典型的语言,教师通过分析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这一细节,让学生体会到孔乙己这样说有时是为了显摆,有时是为了遮掩,一个细 节就能反映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变化。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写人最常用的描写方法,动作不仅能表现当时人物的活动,而且能展现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独有的性情。
在《孔乙己》中,作者就是利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描写人物动作,以表达人物心境和性情。例如,“踱”字不仅表明了人物的身份,还揭示了有钱有闲的人们那种阔绰、懒散、傲慢而悠然自得的性情。再如,后面写孔乙己来喝酒付酒钱时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一个是“排”,一个是“摸”,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动词,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排”字是写于断腿前,此时,孔乙己的境况还好,之前“短衣帮”取笑他被打,取笑他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拿钱买酒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以寻求自我安慰,九文大钱“排”出时,铜板间撞击的那种叮叮声仿佛在人们耳边环绕。一个动作细节流露出了人物好显摆的性情。但后来他的腿被打断了,比以前更穷苦了,作者就用了“摸”字,这个字形象地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小心谨慎的情状。因为囊中羞涩,所以取钱时要慢,要小心,传神地刻画出孔乙己当时窘迫而可怜的状况。两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时的孔乙己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阔绰劲儿。
从“排”到“摸”,同样是拿钱买酒的动作,因为境遇不同,心态也就不同,人物的性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动作自然也就会有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两处动词使用的全面分 析,便可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匠心独具。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有很多作用,比如,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升华主题等等。
《孔乙己》开头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喝酒的人群、喝酒的习惯等,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尤其重点介绍了“短衣帮”和长衫主顾喝酒的姿势不同——一站一坐;位置不同——一外一里;吃的菜不同——一是盐煮笋、茴香豆,一是要酒要菜。酒馆虽小,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折射出社会的人情世态,为人物出场做好了准备。在文章结尾处,孔乙己因为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腿,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到店之前,有一段景物描写,重点写了秋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冬天即将到来,仅仅20 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用天气的寒凉,渲染一种悲凉凄冷的气氛,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这一环境细节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开头恰当地运用了社会环境展示了主人公尴尬的生存空间,又在结尾巧妙选择了一处自然环境预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结局,可以说是精心安排,妙趣横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鲁迅先生独具匠心,《孔乙己》一文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成功的。对此,教师要注意利用教材、挖掘教材。
部编版教材中每一册都选入了有优秀细节描写的文章,如《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动作细节,《社戏》中“夏夜归航”自然环境的细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节等。对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及时地对细节描写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解读文本,将相关文章中的典型细节进行筛选,作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又可以借机指导写作,使阅读和写作并行,日积月累,学生终将受益。
部编版教材写作单元对细节描写也有统一的规划,所以,教师要及时安排有关细节描写的写作。如七上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可以训练外貌描写。七下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可以训练学生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精神。七下三单元:抓住细节,在这个单元要细致地讲解细节描写,再对之前的作文进行修改,增加细节描写。八上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可以在七年级人物描写的基础上再加入环境描写的训练。写作指导需要讲练结合,但更重要的是批改环节,批改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评语式、面批式、互批式。前两种重点是针对学生运用不当的细节描写加以指导,后一种学生之间互批互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在增减、替换、润色等环节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不仅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时与九下四单元写作要求“修改润色”相辅相成。
细节描写的素材都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观察身边人身边事,多积累素材,同时要运用笔进行记录,素材积累得越多,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娴熟。但对这些素材要进行过滤和筛选,保留典型性的细节,要选择有价值的、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好细节描写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善于观察,着眼点小,描写要精,真实合理,语言精练。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这种细节来源于细致的观察、生活的积累,是作者丰富阅历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分析、领会其中的奥妙,并学以致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运用细节描写,成功铸就生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