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丁 云
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科学素养”到“核心素养”,更是在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做出新的改革。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核心。其实,无论教育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目标始终没有改变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呢?教育的魅力来自对教学的创新,而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动力来自教育创新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如何达成高质量和高效的育人目标的课堂?如何借力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提升课堂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重点考虑到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指示,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具体问题,将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增加设定有趣的实验,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联系社会、生活和最新科技,开发校本课程。用富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社区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结构做一体化设计,形成一个有创新特色、更加完整地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学生是课程实施者,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与才智,探索教学内容创新,承担起课程开发创新的责任。
“课本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参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同是一本教材、同是一本教参,不同的教师可能教出不同的效果。
其实,教学是师生的协调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的教与学积极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授学生以渔,教师就要加强学法创新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在教学方法创新与学习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实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启发与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收敛思维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相结合;学知识与学教方法相结合。坚持探究式、讨论式、分组式教学,承认差异性。针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还要善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组织的环境不是单一在教室,也可以是在户外。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需要,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到科研所、工厂等进行参观和实践,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创新应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除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外,还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顺序和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并优化相连两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课堂教学导入要创新,提出问题要创新,讲授、讨论、总结方法和形式要创新。在教师的引领下,指导学生读书、读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教学的创新,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涌动的是生命的激情,开启学生的心扉、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只有变陈旧、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技能和方法,才能实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激发大胆创新创造潜能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较早地遇到疑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学习重点奠定基础。教师还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激疑。通过现代媒体画面的动和静,创设具有探究深度的问题性情境,激发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思维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体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运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答课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课业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不仅处于生动活泼的主体表现之中,而且其思维水平和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情况,从提问质量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角度和深度。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一个激发学生提问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探究式教学通过设计多层面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调动各方资源为解决问题而努力,重视技能、智能的开发培养,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形成多种能力。铃响 了,学生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会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期待,为学生营造了深度参与的课堂环境,学生乐学、好学,既提升了教学成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并非教给学生所学知识和规律的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并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知识的获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及创新。
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全过程,获取的知识和提高的能力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重视实验,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这是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以下几方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第一,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各类实验及基于实验的科学思想,包括药品使用的道德法律、安全规范,实验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实验原理与应用范围,实验操作的规范步骤,实验结果的问题成因与失败诊断,基于实验的创新设计。
第二,严谨思维。理科的学习需要严谨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家的思考方式与思维习惯。有些科学实验本身就带有危险和很多的不确定性。思考问题必须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需要有严谨的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后任性实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或损伤。
第三,应用创新实践。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依存与互补的循环过程,学习—应用—总结—思考,再学习—再应用—再总结—再思考。之后,在知识积累基础上逐步形成自我价值观与实践智慧,从而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新的课堂改革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的有效总结与应用思考,通过拓展性讨论与研究性思考,通过实验与探究活动,最终完成基于知识和原理应用的探究与创新实践。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一定建立在扎实的学科素养基础上。
第四,研究性学习。基于任务驱动与项目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包括研学旅行等,均是实现创新应用突破的良好途径。
信息化手段多种多样,无论是数字校园平台与工具,还是基于AR 的数字科学实验,或者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创客教育等,均构成当前教育教学创新手段之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优质课堂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也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例如,应用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诠释抽象概念,应用微观动画探究物质结构,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理。应用计算机软件,可获取图像和数据信息,让教学内容或效果更直观;应用AR/VR,可模拟有危险或复杂的演示实验,并放大实验演示的效果。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将学科学科本质、学科思想和方法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思维碰撞,让学生产生震撼和遐想,引导学生去体会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学科本质、学科方法。教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媒体动画,展示了主题鲜明、佐证有力的教学资料。加之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亲善友好的表情、形象的比喻和解说,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赞美,学生无不享受着这样的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才能使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形成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渴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思想、有灵魂、有高度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