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民俗活动之比较研究

2020-12-02 20:55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鼓乐蓝田水会

●王 瑾

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民俗活动之比较研究

●王 瑾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均流传于陕西关中民间,均属鼓笛系乐种。蓝田水会音乐是唐代宫廷音乐流传至民间后,与当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带有当地文化风格的音乐品种。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地区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二者在历史渊源、仪式活动、民俗特色等方面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有些许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直观且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古老的乐种。

蓝田水会音乐;西安鼓乐;祈雨仪式;比较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得以极大满足,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近年来民间音乐越来越受国人的喜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引起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都是流传于陕西关中民间的古老乐种,它们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得以保存至今,被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同属鼓笛系乐种,顾名思义即两个乐种所使用的乐器大致相同。两者均流传于陕西关中一带,蓝田水会音乐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附近,追溯其历史渊源可得知蓝田水会音乐始于隋,盛于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西安鼓乐流行于西安城乡及沿终南山麓一带,从表演形式、乐曲结构和谱字等方面可以看到历史上唐宋音乐的印记。

千余年的历史为两个古老乐种的产生、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社会文化资源。近年来,学者们对西安鼓乐的历史学、形态学、乐器学、结构学、乐谱学以及变化与发展、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六大百年乐社的存在使得西安鼓乐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传承和创新的载体,而蓝田水会音乐发展至今却面临着濒临消亡的状态。二者在历史渊源、仪式活动、民俗特色等方面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有些许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能够更直观且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古老的乐种。

一、西安市与蓝田县的地理文化概况

西安,古代名为长安,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北有渭河和黄土高原,南边为秦岭,八水抱长安,这为西安成为中华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上共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且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特别是唐代,一个集繁华与开明共存的时代,长安也成为了当时极为辉煌的大唐不夜城。名胜古迹和艺术珍品数不胜数,诸如以碑石精华荟粹而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雕塑艺术宝库——秦兵马俑、亭阁华丽、温泉潺潺的华清池等古迹。韵味十足的秦腔一声吼回荡在古老的西安城中,世界级非遗“西安鼓乐”为我们再现盛世唐代宫廷里动听的美妙音乐。西安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至今仍是一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城市,拥有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多种文化艺术遗产。

蓝田是中国华夏文明最早的萌发地之一,秦献公六年(前379)始置蓝田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由于境内盛产美玉,因此而得名。《周礼》注曰:“玉之美者为蓝”,故得县名“蓝田”。蓝田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陕西省中部地区、秦岭山麓以北和关中平原东南部,距离省会西安市区22公里,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及陕西关中地区通向东南各地的交通要线之一。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秀丽,吸引着都城里包括乐工在内的各色人等短游或长居。有被誉为“第二敦煌”的壁塑瑰宝水陆庵、建于隋唐的佛教圣地悟真寺和东汉才女蔡文姬墓等诸多人文景观;有古老且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取水仪式音乐——“蓝田水会音乐”;更有精通音乐的诗佛王维在蓝田隐居20余载,常于林泉之间弹唱唐乐,把带有浓厚梵音佛韵的唐乐传入蓝田。

二、历史视角下的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

唐代《乐府杂录》有载:“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翌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1](P22)。分析这段文字可知,唐朝贞元年间(785-805)长安遭遇旱灾,德宗皇帝命令长安老百姓在东市和西市组织祈雨仪式。并且有吹奏打鼓的斗乐行为,获胜者可以得到皇上的嘉奖,自此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于民间。《蓝田县志》中亦有记载:“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由此可见蓝田水会音乐历史久远。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仪式音乐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水会”是一种传统且古老的求雨仪式,在民间又称“祈雨”或“取水”,每逢气候干旱时劳动人民为了祈求降雨从而会进行这样的祭祀活动。历代老百姓的水会活动仪式中都伴有吹打乐,仪式与音乐两者相结合后,“水会音乐”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众所周知,西安(古长安)是唐代(618-907)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的文化发展日趋繁荣,达到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时期的高峰。音乐文化同样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在吸收融合其他各少数民族音乐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宫廷燕乐文化。后来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频繁,没有得到完好的保存。“安史之乱”后,宫廷的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被迫解散,大量乐伎乐师落难而逃,散落民间,原有的宫廷燕乐则被以各种形式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与传承,形成了如今名为“西安鼓乐”的乐种形式。西安鼓乐,是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的珍贵且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之一。“追本溯源,从其乐谱谱字符号和乐曲的结构形式,都可看到唐宋音乐的某些因素或痕迹,在数以千计的曲目中,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曲牌都有,大抵是由隋唐以后各代逐渐积累发展形成的”[2]。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可得知,西安城内如城隍庙等寺院和街坊,周边地区如终南山北麓一带长安区、周至县等地均有鼓乐活动和组织,至今都保存着唐朝及以后历代流传下来的乐谱和乐器。

分析两者历史渊源可看出,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的产生时期均为唐代。笔者以为,“安史之乱”后,被迫从宫廷里逃出的乐师乐伎们纷纷散落至各地。有的在西安城乡和终南山麓附近扎根生活,有的逃到较远一点的县城如蓝田县安营扎寨。乐师乐伎们将宫廷燕乐带到民间后,传授教习于当地人民,在传承过程中受当地民俗风格影响,与民间音乐相结合便形成了“蓝田水会音乐”和“西安鼓乐”两大乐种。由历史角度可见两个乐种极有可能同出一脉,均是宫廷燕乐的分支和遗韵。李石根先生曾在《唐代燕乐的遗音——西安鼓乐》中提到:“沿终南山麓诸县:周至、蓝田、及今之长安县的农村,历史上都有鼓乐活动。”[3]作者在文中似乎将蓝田水会音乐归属为西安鼓乐,据现有的资料可得知,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历史上可能同出于宫廷燕乐,演奏乐器、表演形式及演奏乐谱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这种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是区域音乐文化的一种现象。但在之后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承的乐伎乐师并不是同一人,且流传的区域不同,造成了演奏方式、传承派别、地域和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故应当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乐种。在流淌着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两个乐种只有不断与当地民间风俗习惯相融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养分,才能具有长期蕴藏于民间的生命力,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存。

三、民俗活动中的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祈雨仪式

水是世间万物存活必不可少的资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社会,百姓生存的方式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来维系,此时雨水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从古到今,与水相关的神话故事、仪式活动不胜枚举,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祈雨就是一种以祈求农业丰收为主要目的的巫术活动和礼俗仪式,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均有存在。仪式是一种行为,可以增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具有抒发情感的功能,但仪式的进行往往伴随着许多其他活动。各民族、各地区的祈雨仪式多种多样,其中很多祈雨仪式中都伴有音乐活动的存在,陕西地区的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中,便存在着祈雨斗乐这一形式。

“进山取水”是陕西关中一带的祈雨仪式,蓝田水会音乐就存在这一传统仪式。分布在蓝田县的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特定的取水地方,如楸树庙村的取水地点在秦岭锡水洞,到达需五十多里;全家岭村取水地点在洛南的黄龙洞,路途有二百多里;最远的是史家寨乡的田家村,取水都需要赴太白山进行,往返里程要五六百里。各村取水的距离远近不一,但取水路程需要全程徒步进行,这样才能表达老百姓求雨取水的诚心。根据以上分析发现上述各村取水都与山有关联,这也证实了蓝田水会每逢取水必进山这一习俗。取水前的仪式较为复杂,各乐社要将壮年男性集中于寺庙中敲锣打鼓,在笙管齐奏的锣鼓声中吵“马角”,也称打“马角”。直至其精神恍惚,全身僵硬,被看作神已附身,那么此人就是“马角”,一切活动需听从“马角”指挥。该行为说明在取水仪式中如果音乐不奏响,马角就无法进入状态,仪式活动便无法进行下去,这也证实了民间常说的“水会不动乐,马角不起驾”。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就不需要取水,但演奏依然进行,楸树庙和全家岭会在临近的水陆庵或其他庙宇中演奏,田家村则南上太兴山到太兴宫进行演奏。

综上所述,除田家村以外各村取水的地方,都在秦岭山间,地形地貌多有湖泊沼地,水源丰富,高山耸峙,易于将水汽凝结于空中,这都与太白山地形极为相似。在进山取水的过程中,人员众多并伴有声势壮大的水会鼓乐活动会加剧空气的流通,有助于水汽凝结从而形成降水,侧面反映出水会音乐在取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安鼓乐同样也有“祈雨斗乐”的民俗活动,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底六月初进行。各大乐社纷纷扛起彩旗、龙凤旗和万民伞等,锣鼓喧天,好不热闹。从长安城内一路由北向南至终南山南五台歌颂神灵,祈雨消灾。各大乐社齐聚终南山后开始为祈雨演奏,所演奏的曲目并不固定。如果祈雨成功,在六月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城里各乐社以西五台为中心“烧回炉香”,以表示感谢神灵降雨。这时全城的庙宇庙门大开,不分佛教与道教,逢庙就进去演奏,整座城都沉浸在热闹非凡的鼓乐声中。[4]与此同时,乐社之间还会展开斗乐活动,“祈雨时,各乐社在路途中相遇,相互展开斗乐竞赛,可演奏“让曲”,意为斗乐时双方乐社演奏一些难度较小的乐曲,使对方能够顺利接奏其他乐曲。”[5](P145)不仅如此,据蓝田水会音乐的国家级传承人邓印海先生说,解放前史家寨的田家村就经常与西安鼓乐进行斗乐。这在某种意义上既能够促进同一地方不同乐社之间的交流,又能加强不同地方、不同乐社之间的互动,共同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

比较二者的祈雨仪式,在祈雨取水的地点上,大都会选择各自相邻的山脉和寺庙,与地域因素息息相关。蓝田水会音乐的取水地点远近不同,有蓝田县附近的黄龙山黄龙洞、秦岭锡水洞,还有较远的眉县境内太白山。西安鼓乐的祈雨地点则多在终南山的南五台和西安市内的西五台、大雁塔等地。在祈雨前的准备工作上,蓝田水会音乐更为复杂一些,选取马角的过程及各水会信众的共同参与为取水仪式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民间迷信特质。马角在整个水会活动中起到了人神沟通、上达民意的作用。而西安鼓乐较为简单,将龙凤旗、彩旗、万民伞以及各类乐器准备就绪后便开始上路进行祈雨斗乐仪式。其中斗乐形式为西安鼓乐增添了竞技的元素,一方面能够起到促进鼓乐技艺进步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影响使各大乐社的关系,因此而结怨。不可否认的是斗乐与祈雨、庙会一样,都是鼓乐活动中重要的传承手段。“祈雨”是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中共同存在的一项重大仪式,将这一含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与鼓乐活动相结合,有助于促进鼓乐的演奏深深扎根于民间,提高鼓乐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

结 语

从民族音乐学的历时角度分析,同宗同源的蓝田水会音乐与西安鼓乐均源于唐代宫廷燕乐,在乐曲结构、表演形式、演奏乐谱等方面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但二者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地域和习俗等差异,乐种的本体随着历史的变化逐渐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蓝田水会音乐和西安鼓乐都存在祈雨仪式,这一蕴含有民俗色彩的仪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为这两个乐种能得以长久地传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媒介和条件。两个不同乐种之间的比较研究,能让我们从历史文化、民俗活动以及音乐本体等不同角度去剖析乐种之间的关联和异同点。从而更加直观且深入地了解,对更好地挖掘考究和传承保护这两个乐种具有重要意义。

[1][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何均.西安鼓乐概述[J].中国音乐,1987(2).

[3]李石根.唐代燕乐的遗音——西安鼓乐[J].音乐爱好者,1984(8).

[4]李健正,余铸.西安“古乐”今昔谈[J].交响,1983(3).

[5]程天健.西安鼓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J607

A

1003-1499-(2020)02-0157-06

王瑾(1995~),女,西安音乐学院2018级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9-11-14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鼓乐蓝田水会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王蓝田性急
我蓝田
把手放进袋子里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什么水会结成冰
为什么水会结成冰
植物的根一定往下长,茎一定往上长吗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