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 左元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十分悠久的,经历时间的沉淀留下了丰富的精髓文化,在传承方面所凸显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教育领域,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载体,同时在文化承载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特征。在组织语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当下的改革方向进行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这样能够保证所构建的学科体系在内容覆盖面上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的教育环境中,突出工具性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其中,在此基础上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让课程本身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彰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在文化态度上加以端正,本着传承与推广的原则,深入地参与到语文活动当中,这样能够为语文教学的规范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围绕比较有典型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对趣味的文化典故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待该课程产生深入学习的活力,实现学趣建设的同时,促进语文课程实现深入的革新。
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语文课的教学面貌应该是有活力的,同时也要彰显一定的生活化特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积累,同时在生活气息方面也比较浓烈。所以,在组织教学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收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授课环境进行优化与调整,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对课程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的态度,在具体的学习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合理的规范,这样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规范性地进行,同时也能够在师生之间有效配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方便教学活动的管理。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上进行多元化的创设,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将语文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进行全面的彰显和激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为活动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素材支撑。在课上,教师可以围绕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有趣的故事导入,或者组织有感情的诵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良好的体验。同时,学校方面也需要围绕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发和拓展全新的活动形式,如组织有趣的传经诵典活动,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文化知识,在情感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所以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学校需要在具体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管理的发展思路上进行有效的革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财富,是我国文明的重要象征与代表。在将其渗透到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其所具有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探索,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收集优秀的文化,以敏锐的眼光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要始终保持端正的态度,对待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国家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建设方面所提出的战略进行明确。之后,要从多方面、多种渠道去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就比较优秀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内涵。或者,通过网络、书籍等载体,深入发掘和提炼有助于学生文化观念养成和素质建设的文化素材。之后,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分析两者之间所具有的衔接性。将课外的文化素材与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相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将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校本教材的研发,加强特色化课程的设置,这样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活动的规范性组织提供良好的素材基础。学校可以从用语、礼仪、人生哲理等多方面进行文化的整合,加强校本课程的设置,以保证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符合规范。
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其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从而为今后的教学融合提供良好的方向导向。就目前来讲,国家比较看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建设,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也是教育事业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文化,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在文化品格和素养的层面实现有效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语文课程当中,能够让课堂本身充分丰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在道德品质以及文化品位方面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也能够让其建立起良好的民族意识,对待文化传承建立起较强的责任感,从而将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所以说,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具体的目标进行明确,要关注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收集,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和设置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
在语文课程领域,学校需要针对具体的授课环境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确定具体的建设方向,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柱,在环境创设上所具有的功能地位比较突出。在语文活动领域,学校需要重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动的文化情景,让课程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也能够方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础的文化内涵。例如,围绕《离骚》就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地剖析,组织楚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就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风格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或者,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下,融入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朗诵和古风歌曲的呈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景体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下,学校需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活动类型上进行多元化的创设。首先,需要注重课上相关学习活动的组织,带领学生就课本中所包含的古诗词文化进行自主的鉴赏,让其形成良好的文化审美思维,并在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就文化的内涵以及情感方面的表现形成深刻的认识,例如,围绕《蒹葭》等组织自主的赏析活动。其次,可以积极开发课外趣味体验活动,组织传经诵典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加强设施的建设,以及阅读环境的规范性建设,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氛围,并通过活动的参与,收获更加丰富的文化储备。同时,学校还需要注重其他实践类型活动的组织和推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的方式,就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收集,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让其在思想上收获更加深刻的理解。
面对语文课程的全新发展趋势,学校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入发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深度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层面加深理解和认识。要围绕具体的教材内容收集对应的文化典故和内涵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情感理解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促使学生在今后成长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学校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下,通过语文相关活动的开展,来实现学生整体的规范性管理。
在今后发掘与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程教学实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在资源方面加强整合力度。要主张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就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收集,从而为语文课程合理规划提供丰富的素材储备。同时,更要在教学载体上加强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微课、微博等载体的开发,设置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或者是与社区以及其他的文化机构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活动氛围和载体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内涵,在思想认知上达到更高的一个高度。
依前所述,有效地弘扬和传递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在教育改革新时期所提出的全新发展目标。学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样能够保证所组织的语文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思维和技能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夯实,促使学生在丰富文化储备的支撑下更好地进行创作,实现素养的有效提升。